评论员 沙元森
“冒牌教授”魏新河,不仅被脱了“马甲”,还穿上了“号服”。
7月4日,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称,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身份参加学术会议的魏新河系该局工作人员,目前已被停止工作。通报同时披露,因涉嫌招摇撞骗罪,魏新河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媒体报道,自2022年以来,魏新河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魏新河不务正业,为了个人名利,冒充教授等身份,游走于会场和论坛。他被戳穿真相,面临法律制裁也是咎由自取。
江湖骗子被拆穿,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从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通报看,魏新河的骗术并不高明,有时甚至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实名行骗”。这种肆无忌惮的“招摇撞骗”,竟然能横行两年多,蒙骗了不少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一些“受害者”不能不反思,工作中是不是太麻木了。
这两年,魏新河在学术会议上提交了不少论文,还参加了个别单位的论文征集活动并且获奖。他的论文有多少原创内容和“含金量”,如今可想而知。但凡有一个人能够瞪起眼、绷紧弦,认真审核一下与会者的身份和论文,魏新河的行骗之路都不会那么从容、风光。
有学术界人士曾表示,一般学术活动都是公益性的,参会者不会直接获得学术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会务不会严格审核参会者身份,主要靠“学术道德自律”。但是,“学术道德自律”的前提是与会者要有学术身份和学术素养,和一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人谈“学术道德自律”,无异于对牛弹琴。另外,学术会议并非真的无名无利,大多数学术会议都与公共资源相关联,论文和奖项都会给参会者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名与利。
不论魏新河从他的“学术活动”中获得多少名利,他的“招摇撞骗”都对公共资源和学术资源造成了损害和浪费。学术需要自律,更需要“守门人”。一个骗子能在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且不被识破真相,足以让所有主办方和参会者蒙羞。魏新河的暴露,给一些院校和学术机构敲响了警钟,学术研究必须严谨,“假货横行”换不来学术繁荣。
魏新河是江湖骗子,但不是无业游民,他的真实身份让不少人感到吃惊。一个机关工作人员,放着好好的工作不正经干,冒充教授到处开会发言。这固然是名利心、虚荣心在作祟,但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也应反思,自己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如此“闲极无聊”。这两年,忙于“学术活动”的魏新河做好本职工作了吗?对于魏新河的“业余爱好”,有关部门之前为何一点都没有察觉?
根据通报,下一步魏新河将被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希望各涉事单位和“受害者”下一步也能扎好各自的“篱笆墙”,毕竟面对拙劣的骗术,实在不该表现得如此“单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