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庆余年》里的范闲还没把《将进酒》背完,而在微短剧的世界里,一个落魄的穷小子已经完成了“逆袭”。
紧凑的叙事节奏、简单却爽点密集的故事情节、每集仅三五分钟的时长……微短剧如今已成为影视创作市场的全新“流量赛道”。但随着市场不断扩大,一些弊端也不断浮现——内容秀下限、毁三观,为煽动消费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现实中给他人造成不便。近日,“剧组在ICU拍短剧让患者家属‘哭小声点’”成为舆论焦点、《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等消息,让大众再一次关注到这个火热的行当。
“狂奔”的微短剧,怎样才能驶上规范化的正轨?
不是“霸总”就是“逆袭” 微短剧让人欲罢不能
“三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回归,不再隐忍!”“给你五千万,马上离开我儿子!”“少爷已经很久没这样笑过了”……这些台词,你听着耳熟吗?曾经在网文、偶像剧等领域火爆的情节,如今仍在微短剧市场中“大杀四方”。
市民赵琪将微短剧当成自己的“电子榨菜”。“看过不少微短剧,基本是各种逆袭、打脸的剧情,比如女主角被人轻视,结果被发现是隐藏的千金小姐,然后被人崇拜,走上人生巅峰。”赵琪表示,尽管有时候觉得剧情尴尬到令人“脚趾抠地”,但还是会忍不住看下去,“就是想看反转的那一瞬间,哪怕这个套路已经被写烂了。”
明明已是熟悉到麻木的剧情,为何还能激起观众观看的欲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热衷于微短剧的一部分观众是属于“无意识”接受。“部分观众并不将其视之为文艺作品,而是生活的调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自觉地被刺激快感、爽感的内容所侵占。”他认为,熟悉不代表没有刺激感,霸道总裁、豪门娇妻、龙王至尊……这些微短剧能戳到大家隐秘的欲望与无意识的喜好。
赵琪觉得,微短剧还具有时间短、节奏快的特点,坐几站公交车、地铁的工夫,就能看完一段完整的故事。“我发现短视频平台上比较火爆的微短剧,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主线完整,而且直奔主题,戏剧冲突也很集中。”她说,现在大家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微短剧能以最快的速度满足情绪,所以特别让人上瘾。
靠着“爽点拉满”的剧情,微短剧成为新一代“流量密码”。
不要三观只要“爽” 种种乱象令人咋舌
随着微短剧市场不断扩大,一些弊端也愈发凸显。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刷到的微短剧之中,低俗内容并不少见。“那种霸道总裁动不动就让人献血、捐内脏、挖眼睛的剧情真是既无聊又恶俗。”李女士说,她刷到的微短剧剧情与早期风靡网络的“玛丽苏小说”有很大相似性,甚至连一些狗血桥段和血腥黄暴内容都几乎一致,“就好像那一批网文作者改行当编剧了一样,而且现在微短剧给我的整体观感也非常像早期网文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的状态。”
“为了爽而爽”“强行制造冲突”“夸大矛盾”……对于现今的微短剧创作倾向,不少观众都有所吐槽。记者发现,类似“恶毒婆婆”“重生复仇”等剧情走红之后,相似的剧集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将情节设计得更为夸张,乃至出现突破道德、法律底线的情况——就在近日,《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全网下线,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网站称该剧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等涉及使用残忍犯罪手段造成恶劣后果,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传播违反公序良俗言论,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违规情况。
不仅是内容上存在不良引导,各种收费乱象更是让微短剧频频“爆雷”。四川的常女士向媒体爆料,她的母亲曾在半年内给某微短剧制作方充值超过4万元。常女士透露,这些微短剧存在收费金额高和重复收费等问题,不同平台之间还会互相跳转、引流,诱导进一步消费,想投诉退费又手续复杂。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观众付费,有些微短剧商家设下了重重“陷阱”。商家先在视频平台打广告,吸引观众跳转到小程序。一开始可以免费追剧,到了一定集数后就需要付费观看。还有一些微短剧小程序的充值页面上,会自动勾选“开启自动解锁下一集”选项,并且能够自动扣款,一天下来消费者不知不觉就花了几十甚至上百元。
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就有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
片场设到ICU门口 背后是巨大市场驱动
近日,还有一件事让微短剧“野蛮生长”的状况被大众关注——剧组在ICU拍短剧,竟让患者家属“哭小声点”。
这则视频显示,在医院ICU区域不远处,有疑似剧组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拍摄。现场架起一盏补光灯,下方一名女子在缓缓推动手术床,旁边还有部分摄像设备。视频发布者余先生称,事发时他的母亲在ICU内进行抢救,他姐姐在旁边哭泣,视频中的剧组则在ICU附近拍摄。一名剧组工作人员突然走过来,向余先生一家提出“小声点哭”的要求。他在评论区补充道:“我姐姐在哭,他们让我们声音小点,不要影响他们拍段子,可他们是演的啊。”
余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到网上,迅速引发关注。微短剧拍摄现场搬到医院内,让很多网友直呼“不能理解”,剧组的布景设置占去了通道的一半空间,还让患者家属“哭声小点”,这般“耍大牌”,着实匪夷所思。其实,这背后都是巨大市场和利益在驱动——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有50.4%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下短剧等内容,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数以亿计。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微短剧2023年市场规模373.9亿元,已达到同期电影市场规模(总票房逾549亿元)的近七成,足见微短剧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展望未来,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我看过一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当时特别火爆,还上了热搜。”曾为微短剧“氪金”的市民王敏说,微短剧如今已经能跟很多正规平台的网剧、电影抗衡,她追的这部微短剧创造了拍摄仅耗时10天、后期投入约8万元、上线当日充值超2000万元的“造富神话”,“听说横店影视城现在都被微短剧剧组包场了,网友都说横店变成了‘竖店’,因为微短剧是竖屏看的。”
“强监管”时代来临 期待微短剧走向精品化
微短剧行业的火爆,也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
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微短剧行业已进入“强监管”时代。这一规定一出,各平台也坐不住了——
抖音表示,6月1日起新上线的短剧,上传抖音平台时需填写以下材料,包括成本配置比例情况报告表和片酬承诺书,将材料上传到抖音后再由平台统一向省级广电备案;快手表示,6月1日起,无备案号的微短剧作品禁止在平台经营推广,快手将对6月1日起在平台经营微短剧作品进行审核,开发者不得采用技术手段躲避、对抗相关要求,否则将根据问题严重性,最高采取封禁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处理……
“早该如此了,现在的微短剧其实与早期的网剧、网络大电影一样,作为‘新赛道’缺乏成熟的行业规则和监管体系,才会造成如此多的乱象。”市民吴婧婧对记者说,比起各种“刷新三观”的恶俗短剧,一些内容正向、制作用心的短剧反而更能“出圈”,在收获流量回馈的同时展现微短剧属于文艺作品的一面,“比如之前火爆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就引发了大众对流失文物和中国被侵略历史的关注,还有关于抗美援朝的《那一年他们》也是致敬先烈、传递正能量。”
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微短剧特别像2012年的网剧,那时网剧也有很多的乱象,但在2015年左右,像《白夜追凶》《盗墓笔记》等一系列非常优秀的网剧开始火爆,网剧水准快速提升。如今,纯网剧《我的阿勒泰》《漫长的季节》登陆央视。
“我们也可以期待,作为一个赛道,微短剧也要经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提升过程,这样才能给不同的群体带来更多文化的满足和享受。”吴婧婧说。
受访者陈先生
我看过的微短剧大部分是关于“霸道总裁”“隐藏身份打脸”一类的,我不是很喜欢这些剧情,一方面是觉得存在部分不良引导,比如拜金主义,另一方面是觉得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暂时的感官刺激。对于部分存在不良价值的微短剧,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管制。
受访者王女士
我经常看微短剧,在我看来这就是换了一种播放形式的偶像剧,就观看感受方面来说我觉得还挺不错的。目前我还没有刷到过让我感觉特别毁三观、秀下限的微短剧,但不可否认确实存在,我觉得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毕竟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引导就不好了。
受访者左先生
我平常看的微短剧基本是比较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也挺喜欢看的,觉得比较正能量。对于部分存在不良导向的微短剧,的确应该加以规范,但也希望不要“一刀切”。关于微短剧摄制在现实中与他人发生冲突一事,我觉得短剧摄制方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点。
微 观点
微短剧不是法外之地
人民日报
比起传统影视剧,篇幅更短、节奏更快、爆点更密的微短剧,近年来受到用户青睐和市场追捧。去年8月,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用拟人化方式讲述“国宝回家”的故事,引发多方赞誉。据相关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各方积极布局微短剧领域,涌现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然而,部分微短剧存在题材低俗化、叙事狗血化等情况,人际关系、婚恋关系被妖魔化。更有甚者夸张猎奇,不断刷新“雷剧”“毒剧”下限。此类微短剧看似“爽”,其实“毒”,不仅影响用户观感、破坏行业发展,更以“毒流量”侵蚀社会价值观。
微短剧不是法外之地。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扶持与监管并行,推动网络微短剧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今年6月1日,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用好审核监督的指挥棒,明确“管什么、由谁管、怎么管”的权与责,就能更好在全流程把好关,把低质低俗的“劣币”坚决驱逐出内容市场。
除了加大监督、加强审核,想要有效净化网络微短剧行业生态,需要制作方端正创作态度,也亟待更多专业影视机构、媒体和创作者加入,带来优质内容,用品质提升口碑。简言之,短剧不能“短视”,创作门槛可以低,但内容底线不能破。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网络微短剧只有健康、规范发展,才能赢得未来。
短时长不能“短”质量
潍坊融媒
网络微短剧的确有热度,但不代表其可以无视争议、野蛮生长,否则只会对创作生态和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微短剧创作者理应厘清定位,明确肩负的使命,吸引流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
微短剧,“短”的只是时长,绝非品质和价值。对于靠“擦边”内容博眼球、破坏平台良好生态、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网络微短剧乱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微短剧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平台更应该严把内容审核,确保播出的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不给有“毒”的微短剧留下生存空间。
制作方也应该明白,微短剧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不应该只把自己定位成“流量收割机”,讲好高品质故事、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应有之义,树立精品意识才是微短剧能够长远发展的流量密码,谁能先把品质提升上去,谁就能在这片广阔蓝海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网络微短剧只有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从粗制滥造走向精品化,真正实现体量微而价值不“微”、时长短而品质不“短”,在保持“短平快”核心特点的基础上,兼具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才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在创作与传播上走向更广阔舞台,收获更多观众的良好口碑,进而走上“长红”之路。
神 回复
网友@黄鱼:收费越来越高,微短剧都看不起。
网友@木头人:但凡精品长剧多一点,谁愿意看无下限微短剧?
网友@大鱼乐土:别让低俗化成了流量密码。
网友@too就我们:现在那些小短剧、穿越剧离谱到你不敢想象的程度!
欣 视界
从“短而精”中提炼正能量
采访过程中,一位受访者提到,曾经网络文学、网剧、网络电影也都存在种种乱象,经历了自身优胜劣汰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后,如今也都步入了正轨,网文“出海”、网剧登陆央视,不再是“上不了台面”的存在。
如今,微短剧或许正处于这些“网络制作”的“狂奔”阶段——受众大量累积、市场急速扩张,优质的、劣质的甚至刷新三观下限的,都争抢着入局分一杯羹。但狂奔不会是常态,如今监管层面以及各平台的政策,都预示着微短剧迎来了“强监管”时代,要向精品化转型。
其实,在一众微短剧中,不乏有像《逃出大英博物馆》《南辕北辙的我们》《飞扬的青春》等佳作,但也夹杂着不少像《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这样格调低下、三观碎裂的产品。一些微短剧为了“吸金”,一再秀下限、无底线,冲击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其中还夹杂着乱收费、各种捆绑消费的陷阱。
平心而论,微短剧时长短、能量高,给受众带来了瞬间分泌多巴胺的快乐,它的存在在如今这个人们压力大、时间紧的时代,有着积极正向的意义。因此,对于微短剧向精品化发展,也应该有更多正面积极的引导,从“短而精”中提炼更多正能量。
我们期待,步入正轨的微短剧,也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济南日报 记者:曹雅欣 实习生:张美莉)
原标题:不是“霸道总裁”,就是“极品婆婆” 微短剧,怎么摘掉“低俗”标签?
值班主任:刘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