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快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旅游的“诗与远方”何时相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3-26 2396

记者 乔显佳

自1990年章丘城子崖遗址首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名单,到此次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过去33年间,山东共产生22项“十大”发现。成果之丰硕,在全国相当耀眼,体现了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与之相匹配的底蕴积淀。

当然,如此沉甸甸的一份成绩单,也与山东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默默奉献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2008年至2013年,山东在6年间连续揽获6项“十大”(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阳谷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聊城东昌府区土桥闸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定陶灵圣湖汉墓、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全国同业为之瞩目。在经历长期的“冷门学科”之后,考古学也在社会上不断升温,逐渐有了“显学”的气势。如今的考古人感叹遇到了好时候。

自2021年至2023年,不经意间,山东考古又开始“开挂”的历程,连续获取三项“十大”殊荣(滕州岗上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沂水跋山遗址群)。与此同时,山东考古人喊出了打造“海岱考古”品牌的响亮口号。看看我们手中的“牌”,无论是人才梯队、组织架构、重视程度还是山东历史文化底蕴的“硬核”实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海岱考古”品牌将更加闪亮,必将成为一张彰显齐鲁文化、中华文化魅力的骄人名片。

但是,对照“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尚存在差距。

不妨以这22项入选全国“十大”的考古项目来看,其中有多少项目在发掘之后,社会为之瞩目,在品评一番之后,随着时间的流淌,逐渐归于沉寂。除了部分侥幸进入博物馆展出的重要文物,还有很多的宝贝根本来不及展出,甚至还未完成基本的考古整理,修复,既重新归于沉寂。

这些喧嚣一时的考古大发现,有多少成为市场认可的景区、度假区?成为遗址公园?成为城乡发展中的文化地标?成为本、外地居民熟悉的,广大文博粉丝追寻的,喜欢慕名前往的文博打卡地?

的确有一些项目,借当地发展旅游业、城乡经济的东风,由考古现场摇身一变成为驰名远近的文博热土,不断地为本区域注入历史文化的精神血液。

像脍炙人口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汶上南旺分水枢纽等,建成博物馆或成为旅游景区点。像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规划打造成为考古公园,泽被社会,让当代人受益。

遗憾的是,除了少部分用好“十大”考古的效应,更多“十大”项目在热闹之后,徒留“大坑”,荒草丛生,游人罕至。甚至还遗留一些环境、生态的问题。

令人欣慰和庆幸的是,在国家深化文旅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诗与远方”终于有了相遇的机会。进而,我们期待,曾经千挑万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科“十大”们,也有机会拥抱方兴未艾的现代文化旅游,与之来一次浪漫的相遇。

3月25日,山东省文旅厅组织各家媒体,集中采访2023年度“十大”沂水跋山遗址群(旧石器时代),和2013年度“十大”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东周时期),两处遗址前者周边旅游基础甚佳,后者本身就处于一座4A级景区内,而且位于沂水这个最早摸准县域旅游、乡村旅游“脉”的县。于是燃起记者本人对用好“十大”效应,让包括遗址、墓葬在内的文物“活”起来的希望,而这,也是很多文旅人士的希望,是广大群众的希望。

责任编辑:乔显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