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小角落大自然种植课程成果汇报

历下区历山学校 2023-12-25

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构建历山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一体化工程。学校因地制宜,将大自然搬入到小角落,让学生们在教室内就可以体验到种植劳动的全过程,并且学校通过班级生态自然角建设,将种植科普、食育教育有机融入劳动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使学校五育融合教育。

确定种植课程板块

陶行知先生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2022年劳动课程进入了国家课程,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课程标准中将劳动学科划分为了十大任务群,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便是其中之一,考虑到学校空间有限,学生们很难真正进入到田间地头,去感受农业生产全过程,于是就产生了将种植引入到室内的想法,让学生们不出门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体验到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的农业生产劳动的全过程,自此“小角落,大自然”种植课程就在历山学校落地生根了。

种植课程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调研,学生自行组成班级种植小专家组,确认种植植物。第二板块是学习种植知识,开始育苗栽种。第三部分是日常养护,体验播种——育苗——灌溉——驱虫——除草——收获全过程。第四部分是跨学科融合,将种植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劳动。第五部分为总结提炼,形成从种植到应用的闭环式课程体系。

明晰种植课程价值

历山学校种植课程是围绕《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生产劳动任务群为主体,并融入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共同打造的:

1.通过种植课程,使学生能认识植物的名称、生长特点等,懂得种植需要“播种——育苗——灌溉——驱虫——除草——收获”等环节,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方法,学会栽种一种植物。

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上网),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5.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更加深刻的认识劳动,感知劳动,结合采摘活动、食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感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培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小角落建设初期,学校聘请校外劳动基地——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的专家入校,根据教室朝向、教室温度、教室湿度、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出适合室内种植的蔬菜、花卉和绿植类植物,共计3类12种,学生在这这些选项中选择出本班种植的植物撰写种植申请表,审核通过后展开种植体验。

种植小专家们带领班级学生,对植物进行每日照料,并做好日常记录,从照料方式、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记录。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种植专家小组的成员会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咨询大专家等方式搜集相关的种植知识,并尝试解决植物在生长过程的问题,比如四年级三班种植的文竹,在生长了一段时间后,文竹出现了泛黄的情况,学生们将这一情况记录下来,自行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文竹仍然存在反黄枯萎的现象,学生们便找到劳动老师和林草种质资源中心的大专家,共同讨论,大专家们结合小专家对种植方法的汇报给出指导意见,小专家再次尝试,经过努力文竹的生长有了明显的好转,小专家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种植文竹的班级,既增加了自己的劳动成就感,也增加了种植知识,并运用知识服务到了其他班级。

种植一段时间后,学校根据种植情况,结合课程体系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充实课程架构,让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实现劳动+科普的多方位联动。

探寻劳动教育路径

学校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难度递进的阶梯式设计。通过种植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将农耕文明、蔬菜种植、食品加工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各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构建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小角落大自然》种植“加”活动,将种植课程拓展到育人的全方位,让学生在课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一)劳动与家务相结合

一年级我们加入了照料家中植物的任务,因为他们年龄小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为了拓展主线,在家帮助父母、爷爷奶奶照料家中的植物。

(二)劳动与生物相结合

二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量有了增加,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了,我们在种植课程外根据当下的环境温度加入了发蒜苗的拓展活动,学生们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科学课上学习的科学知识,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合适的种植方式,精心的将每一粒大蒜埋入土中,于蒜苗共成长。

(三)劳动与美术相结合

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了废物利用,学生们使用废弃的瓶瓶罐罐,通过剪纸、泥塑、贴纸等传统劳动工艺制作出精美的小花盆,并栽种上一株植物,可以置于床头、也可以放于阳台,并根据学校里学到的种植知识,精心养护植物,最后学校会评选出最佳创意家作为表彰。

(四)劳动与语文相结合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我们便和语文学科整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班级内小角落中的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撰写植物观察日记,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习性。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奥秘和大自然的神奇。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耐心和责任心。学生们需要定期观察植物,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记录和观察,发现植物的有趣之处,增加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五)劳动与道德法治相结合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学习能力,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劳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以植物与我们的生活为题目开展研究交流,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原材料,还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深刻体会到应该珍惜植物、保护环境,为创造美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劳动与科学相结合

六年级联合了语文学科、科学学科和劳动学科,共同为学生们打造了“水、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种植加科普研究项目,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种植技能和经验,科学老师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植物的结构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们运用在语文课中学习的撰写调查报告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撰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数据、分析数据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种植和植物相关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写作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升华劳动教育成果

小角落大自然的种植过程虽然漫长,但却很有意义,学生不仅获得了劳动体验,同时也学习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等。在金秋的收获季,趁着学校种植课程的东风,进行了历山学校第二节国庆采摘节活动,通过采摘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快乐,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借此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促进学生的教育养成。采摘完毕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中学习到的清洗瓜果蔬菜知识,进行蔬菜瓜果的清洗。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使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所学习的烹饪知识,将采摘的瓜果蔬菜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包一顿饺子,做一份月饼或者制作一道拿手菜。

种植角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角落,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让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护植物的知识。通过这个小角落,学生们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规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历山学校小学部各个班级都积极参与了种植角的建设和管理。大家通过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方式,让植物们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山学校通过种植课程体系的建构,努力实现学校劳动育人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引领历山学子在劳动中学习探究,学以致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面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文/李洋 张灵霞 接龙旭 袁侠)

责任编辑:崔烘昌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