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舆论场|解析“天津助学金”事件:多重“反转”中的舆情透视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3-11-29 1635

齐鲁蛙眼舆情分析师  杨绪彬


一、事件概述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小苏(化名)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称名额被舍友挤占,引起全网关注。

从今年9月底开始,小苏多次发视频称自己在助学金评选中遭遇不公平对待。10月底,小苏发视频向天津市教委实名举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名高姓书记和一名王姓辅导员,他说两人在职期间,在国家助学金认定上滥用职权。小苏认为,这两名老师明知道有些学生不符合国家助学申请资格,即便在收到相关反映后,依然认定了那些学生的申请资格。他还称,今年参评的同学里有人使用高配置苹果手机,经常聚餐、旅游等,存在高消费行为。此事件迅速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

当事人举报视频截图

11月1日,红星新闻从天津市委巡视八组处了解到,已接到关于此事的举报,会按相关程序转相关单位处理。

11月2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发布情况声明,称学校已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核实。此外,天津市教委也已介入处理此事。

11月6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经调查,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等情况。通报指出,学校针对此事件组建工作专班,通过调阅相关档案材料,向校内相关师生深入了解情况,组织工作组赴3个学生生源地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也并未发现材料作假的情况,评定符合相关规定,未发现工作人员存在“渎职及滥用职权”问题。通报特别指出,有关视频中指称的生活品为上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其高消费行为经核查不属实。

图自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通报出来后,作为当事人的小苏发文回应称“果然,我还是斗不过他们”。

与此同时,小苏个人也因自身价值八千块的电脑、高价值手机和高额房租等“高消费”行为受到网民质疑。

对此,他拍了个视频回应:《我认罪我就是那个用着8000块电脑的贫困生》,其声称,自己的电脑和手机等,都是在二手平台上买的,总共花了13012元。这些是他学习的刚需。同时他也晒出了自己的求学笔记加以佐证。

小苏的回应并没有赢得网民对他信任,舆论场也围绕贫困生补助和贫困生是否有资格“高消费”掀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伴随着网民对当事人小苏的评论发生反转,11月19日,小苏在社交账号发布视频称,自己受到持续一个月的网暴,精神几乎崩溃,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因此无法专心学业,向学校提出申请休学。

图自当事人社交账号


二、舆情数据

舆情走势图(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自2023年10月31日至11月15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学金”事件相关信息在全网已有3万余条。由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整个舆情发展过程呈多峰状结构,期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通报助学金评定问题##巡视组回应天津助学金事件##助学金事件当事人称已搬离宿舍##助学金事件当事人回应花3000元租房#等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11月2日小苏所发视频引发舆情发酵后,在短时间内就引发舆论的普遍关注,相关信息和讨论迅速增加。随着事件进入调查环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回应以及发布调查通报、事件当事人回应质疑等都引发着舆论场一轮轮新的讨论热度,舆情发展过程整体受到事件的“反转”而不断起伏。14日后,舆情逐渐进入平息,但仍有引发新一轮舆情的可能。

正负面信息趋势图(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从正负面信息趋势图来看,本次事件正负面舆情信息呈现较为复杂。事件发展前期,大多数都对当事人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期待作为官方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迅速作出回应。事件发展中后期,随着调查通报的发布和当事人“高消费”行为的曝出,舆论场的态度发生一定的反转。整体来看,在此次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高信息量的快速产出,另一方面,正负面信息相互交织,彼此超越,未能形成统一的舆情情感倾向。

媒体活跃排行榜(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从媒体活跃排行榜来看,微信以一万一千余条的相关信息量位居媒体活跃的首位。懂车帝和今日头条,分别以不少的信息量占据第二和第三的位置。新浪微博、搜狐号、今日头条微头条、百家号等平台也有着不少的相关信息。综合来看,此事件在全网都形成了极高的讨论热度。


三、舆情反应

(一)媒体观点

中国青年报《查清天津助学金事件,别让寒门学子寒心》

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是重点资助对象,为何会被身边“穿高档球鞋、总是旅游”的同学挤掉助学金名额,甚至因此被排挤出宿舍?如果事实的确如举报学生所言,人们不难理解他的不忿。当然,出于情绪化、误会或是信息偏差等原因,不排除举报学生所述情况有所失真,甚至存在部分夸大、不实等状况。但无论如何,通过查明此事确保助学金公正分配,都是许多大学生与网民的心声。因此,当下校方和有关部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尽快确认事实,还原此次助学金评选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公正处理。

助学金绝不是可以随意操纵挥霍的“人情福利”,使助学金回归助人本质,让每一笔资助都能用在刀刃上,是社会的共同期待。无论如何,让家境优渥者靠“表演”冒领、让真正困难者在沉默中落选,都是人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九派新闻《助学金“评比”莫成“比惨”》

事实上,尽管贫困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们同样需要与人平等、被人关爱、受人尊重。当申请助学金需要以牺牲家庭隐私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时,有的贫困生宁可选择将贫困封尘起来,将诉求深藏于心底。这也使助学金发放失去了公平性。

为使助学金制度更科学、合理,应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学校同地方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贫困生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同时,有必要适当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机构,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质量及贫困生日常消费状况等方面,以数据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手段和考核方法,终结“比惨大会”之类的弊端。

(二)网民评论

@Jachin仙龙:我就是中德的我那个时候评助学金我家里人有退伍军人残疾证和父母双失业证才评下来的但是一个班里面三个另外两个提交一点证明就开下来了甚至第二年班里跟我说第二年换个人吧然后就换了另外三个人

@南风_知意_:他都已经这么难了,我真的想请问那些穿着真aj,古驰,还拿助学金的人,这钱自己花得心安理得吗,你差这点钱嘛,这些助学金都已经违背了它原来开设的初衷了,那么请问它现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裂开][裂开][裂开]

@Sxm地瓜叶:为公平发声,打击不良风气,相关人员真给天津丢人

@dream_persuer凯:上过大学的基本上都知道怎么回事,这回复没有说服力

@s南山以南:天津上大分[doge],我查我自己裁判和运动员都是我,你拿什么和我斗?[doge]

@锦鲤六宝:对问题轻描淡写,对自身百般辩解。

@烘烤着的鱼梦见了海洋:8000的电脑,反正我买不起。同为计算机专业

@七元老师:不管是月租还是季租,一个贫困生需要3000租房子?可以向学校申请假期留校吧?

@银色的金豆:8000的电脑,5000的平板,3400的手机,2000的鞋,有寝室不住在外面自己租3000一个月的房子,这生活水平我已经被爆杀了。


四、舆情观察

(一)舆情透视

1. 高校自查缺乏相应说服力

纵观此次事件的发展全程可以发现,在所涉高校发布事件调查的通报时,即使已经遵守了相应的舆情处置规范,但并没有将舆情化解,反而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原因在于,相比于事件中作为举报者的学生个体,学校无疑扮演着舆论场中更“强势”的角色。在这一前提下,高校发布由自己主导调查的结果通报,并将网民所关切的贫困生的AJ球鞋等“高消费”表现归因于亲友所赠,即使高校在通报中一再指明自己的调查结果真实可信,但不能让网民关切得到合理回应的自查必定缺乏相应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舆情重点来回“反转”引发舆情起伏

本次舆情事件引发网民持久关注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不断“反转”。先是小苏举报助学金发放不公,随后学校发布调查通报进行回应。但事件并没有由此平息。通报的低说服力和后续小苏被曝也存在“高消费”行为等舆情爆点接二连三将事件重新拉回人们讨论的视野中。在人们已习惯“让子弹飞一会”的舆情环境中,这种事实的来回反转依然是较为罕见的,每一次的反转都如同导火索,不断地将事件的讨论热度扩散开来,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3.补助金问题引发社会共鸣和关切

本次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对其遭遇的同情,更在于所涉及的高校助学金发放问题确实引发了网民的共鸣。虽然助学金发放在总体上较为公平,但不少人也经历过和小苏所面临的相似的问题。小苏的经历成为引发群体共鸣的一个起点,在群体记忆加持下,事件由个人的遭遇发展为高校助学金发放机制公平性的讨论。

此外,本次事件在传播较广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舆情的“搭车效应”。在本事件发展的同时,“领助学金学生看演唱会被要求删朋友圈”“中大特困生用苹果四件套”等相似舆情也借助本次舆情快速传播开来。本次事件的讨论热点也从“高校助学金发放是否公平”上升为“贫困生该不该存在高消费”。舆情讨论焦点的维度因此变得复杂,各种观点在近乎立体的层面上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景。

(二)舆情处置建议

1.高校回应应注重技巧,借助权威第三方增加自身回应说服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通报中虽然指明了自己的调查结果来自工作专班的实地走访调查,但并未得到关心此事的网民的真正信服。在处置此类舆情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过程公开的“程序正确”,更要把握住舆论对事件的本质关切,抓住这个“牛鼻子”开展调查和回应工作。比如,对于网民关注的贫困生“高消费”问题,不能简单一句系“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而应该对所涉学生的家庭情况、助学金评定过程、“高消费”品来源明细等做出详尽说明,如此才能回应舆论关切。

同时,在舆情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单位自查并不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甚至往往成为新一轮质疑的发起点,因此,需要借助权威的第三方来为自己证明。以此事件为例,事件发生期间正值天津市委巡视八组对高校进行常规巡视,且在事件发酵过程中,巡视组和天津市教委也对此做出过简单回应。通报中关于“组织工作组赴3个学生生源地进行实地走访”的工作表述,显然也是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针对性授意。因此,如果在通报中加入高校上级主管单位等权威第三方的署名和认可,自然也一定能极大地化解网民对通报结果的质疑。

2.舆情讨论需保持理性,不宜对举报者本人施加道德谴责

在本次事件的中后期,作为当事人的小苏也因其也有“高消费”行为受到舆论的谴责。然而,在官方表态和后续的媒体报道中,均没有表现出对举报者本人的道德谴责。这其实就是在主动将舆情的讨论限制在理性的范围内。

本次事件的舆情重点在于高校自身是否存在助学金发放不公的问题,倘若高校或媒体亲自下场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指责,反而会将自身拉进无休止的道德站队与讨论中,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舆情讨论中保持理性,始终把握住舆情关切的焦点,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同时站稳自身立场,不随波逐流,才能慢慢将自身从舆论场讨论中抽身,助推舆情走向平息。

3.不能“高消费”与贫困是否需要挂钩值得讨论,但高校补助金发放过程应更加清晰透明

本次事件将贫困生是否可以“高消费”这一久远的问题重新拿出讨论。之所以说久远,是因其在长久的讨论中,至今都未形成一个确定的答案。回到现实中,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贫困生是否可以“高消费”是一个无论从哪一方面回答都会有所偏颇的问题。当我们理所当然给出一个可以自洽的解释时,不自觉间其实也在损害着另一类人的利益。

比起讨论这一两难的问题,我们其实更应去关注如何让助学金发放更加清晰和透明。身处一个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助学金的发放也应随之“智慧”起来。借助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一方面整合扶贫信息,从上到下打通相关节点,实现扶贫信息全国联网,将助学金发放融入扶贫这一大盘中,让其有明确的事实和文件依据,由此杜绝虚假贫困、助学金冒领等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高校学子的校内消费信息,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的数据画像,将助学金以饭卡充值、学费抵扣、水电费缴纳等更多样化的形式秘密发放,不仅可以解决发放的公平性问题,也能给贫困生以人格的尊重和理解的温暖。

此外,高校更需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发放举报和奖惩机制,相关处理结果应及时公开,常态化地开展自查自纠,别让贫困学子的发声只能依靠社交网络和舆论支持,否则只会带来学生难以自处和学校名誉损伤等双输的结果。


本文转载自《舆情管理参考》第44期

责任编辑:刘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