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报道

安徽新闻网 2023-11-28

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现提质扩量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瞄准前沿科技 产业向新而行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空天信息、人工智能……面向这些前沿科技,安徽抢抓新机遇、紧跟新风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现提质扩量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快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

打好“顶格战法”实现集群化发展

面对这样“高大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实施“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顶格战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据介绍,我省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研究编制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系列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核心产业链、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和产业布局,细化工作任务和举措。

在区域布局中,我省强化合肥龙头地位,发挥芜湖、滁州、蚌埠、铜陵、池州等地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融通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长鑫、晶合、华鑫微纳……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集群化发展,让这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据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文峰介绍,我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和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近2000家,实现年营业收入4000亿元;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的10个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科大讯飞“羚羊”、奇瑞“海行云”、中建材“凯盛AGM”3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数量居全国第5位。

强化技术攻关 创新成果涌现

淡蓝色的画面上,只见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淮河、钱塘江、太湖、巢湖如带如镜,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这是“巢湖一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太空传回的长三角区域高清画面。

去年2月,“巢湖一号”(SAR卫星)发射升空,这正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在今年9月,天启星座“一箭四星”火箭发射在山东省海阳市“东方航天港”进行,其中一颗卫星命名为“合肥高新一号”。“合肥高新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将在距离地球850公里的上空运行,运行寿命在五年以上。

商业卫星上天,这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已不再是梦想。随着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多“飞天梦”得以实现。

近年来,安徽聚焦商业火箭和卫星载荷研发制造、卫星运营服务、通用航空及无人机等重点方向,招引集聚航天宏图、中科星图、银河航天、九州云箭、亿航智能等一批头部企业,主导或参与发射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等多颗卫星,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增强。

同样阔步前行的,还有高精尖的量子信息产业。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突破技术“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我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在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中,单列量子信息领域,加大省科技项目对量子领域的支持力度,为量子技术应用研究提供系统支持,以“揭榜挂帅”“公开竞争”等方式实施量子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

目前,我省已推动量子技术多领域场景应用,建成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立项部署量子计算机,推出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电力系统电流测量解决方案等。

“经典—量子”协同的量子计算全球开发者平台上线,先进工艺动态存储芯片实现量产,涌现出“量子钻石显微镜”、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

壮大市场主体 加快融合赋能

在安徽,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为产业做大做强赋能助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引育市场主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据介绍,我省支持合肥市成立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场景创新引进培育更多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实施“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鼓励优质企业通过项目建设、战略重组、上市等方式,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突破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7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超过1500家。合肥京东方大尺寸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球前列,晶合集成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成功跻身晶圆代工企业全球前十。

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与产业之间实现了融合与赋能。我省坚持“数字赋能+融合创新”,加速推动三次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以双跨平台为引领、区域平台横向覆盖、行业平台纵向连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超800万台(套),服务企业超10万家。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底座”,我省加快建设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更快的网速、更便捷的数字互联,造福了广大企业群众。以5G为例,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4万个,已实现省辖市城区、县城城区、乡镇镇区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94.4%,全省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177.8%,合肥、芜湖、黄山、宿州4市入选千兆城市。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羚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达50.8万户,服务企业218万次。

我省聚焦商业火箭和卫星载荷研发制造、通用航空及无人机等重点方向,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增强——

逐梦“空天” 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今年4月24日,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在合肥开幕。当日,合肥深空科学城概念性设计规划首次对外发布,它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深空探测综合性研究基地。这场大会,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了这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领域——空天信息。

逐梦“空天”,面向未来。空天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未来产业,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产业。它属于卫星应用、互联网的交叉融合领域,兼具航天、电信通信、互联网三大行业属性。

在空天信息领域,安徽早已布局,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增强。据介绍,我省聚焦商业火箭和卫星载荷研发制造、卫星运营服务、通用航空及无人机等重点方向,建立了省委常委领衔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运营空天信息产业基金,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峰会,招引集聚航天宏图、中科星图、银河航天、九州云箭、亿航智能等一批头部企业,主导或参与发射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等多颗卫星。

下一步,安徽如何发展壮大空天信息产业?须以更大力度招引更多高端要素。据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文峰介绍,我省将深化空天信息产业“双招双引”,发挥头部企业、商协会、会展、基金、场景、驻外机构专业化、常态化招商效能,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制造类项目,招引一流企业,培育建设人才梯队。

空天信息产业先导区将在部分城市积极试点建设。据了解,我省将在新兴产业基础好、创新资源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的城市布局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先导区,统筹推进产业人才引育、前沿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场景开发开放、政策举措先行先试,加快打造全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试验田和新标杆。

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在应用,归根到底要更好地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拓展应用,我省将打造“空天信息+”应用生态,坚持政府先行、国企带动、省市协同,培育场景应用促进机构,挖掘政府应用、企业生产、智慧城市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发布典型案例,促进供需对接,以市场化、规模化应用激发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活力。

在金融支持方面,我省将围绕空天信息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应用等关键节点融资需求,加强省市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信贷、债券、保险支持。

从夯基垒台到规模推广——

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成长

■ 本报记者 朱 卓

成千上万个“智慧大脑”,如今陆续装进了安徽企业。

借助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采购的ERP(埃享制造互联平台),淮南市飞腾天然气有限公司今年的能源管控实现了数字化,不仅让城市燃气安全“生命线”更加牢固,也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工业互联网这张“网”里,设备、生产线、员工、工厂、仓库、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等紧密相连,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各种要素资源实现共享,企业生产管理变得更加“智慧化”。

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我省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高地的重点。近年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我省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政策。

目前安徽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夯基垒台的起步发展期,逐渐进入到规模推广的快速成长期。”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构建完成。“羚羊”平台、中建材“凯盛AGM”、奇瑞“海行云”3家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数量跃居全国第5位;13家平台入选工信部特色型平台,数量居全国第7位……对标国内优秀平台建设标准和模式,我省已经培育了省级重点平台(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共48家。全省初步构建起“双跨”平台创新引领、行业平台纵向连接、区域平台横向覆盖、专业平台重点突破的平台赋能体系。

平台能力也在不断强化,据安徽省工业互联网监测体系统计,我省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数超800万台(套),服务企业超10万家。平台基础架构日趋成熟,创新产品、解决方案持续涌现。

信息不对称、供需对接不畅等,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易遇到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省创新打造了省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达50.8万户、服务企业218万次,累计访问人次达2亿次。

一大批中小企业共享共用工业互联网云资源,得以实现了数字化。“皖企登云”不断提质扩面,已累计推动3万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全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62.6%,居全国第4位。

“双招双引”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安徽工业互联网发展氛围日益浓厚。目前东方国信、宝信、京东等25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已来皖落地或开展合作。据了解,我省还建成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体验中心、培训基地等服务载体,成立省工业互联网协会、省5G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工业互联网论坛、赛事。

11月27日,参观者在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体验AR眼镜。

11月27日,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Micro-OLED微显示屏。

11月27日拍摄的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展馆。

11月27日,参观者在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体验展品。


    相关新闻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