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是故乡”:
济南市作协组织齐长城专题创作活动,“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文学力量,按照省作协“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文学创作活动的部署,8月28日—31日,济南市作协组织“长城脚下是故乡”齐长城专题文学创作活动。济南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张鸿福,济南市文联党组成员、正处级领导干部郭文德分别带队,市区近50名作家参加采风。
齐长城沿线的长清、市中、历城、章丘、莱芜等区文联、作协,给予了大力支持,精心选择采风路线和采风点,既有历史文化丰厚的齐长城关、墙等重要遗址,也有与齐长城联系密切的传说故事发生地,更有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用心选派采风作家,尤其是选派了一批热爱地域文化、富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型作家,为采风活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基层街道、社区积极配合,提供向导、讲解等细致服务,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采风作家们攀山越岭,穿谷走峪,访幽探险。一路采,一路访,一路讨论、思考和交流。他们被齐长城沿线奇险壮丽的风光所吸引,为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和古人的智慧而惊叹,为沿线人民悉心保护齐长城资源、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就而鼓舞。作家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素材,启发了灵感,将按照活动要求,围绕主题,潜心创作,力争推出一批反映齐长城文化廊道建设和文旅行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文学精品。
本次采风分为东西两线同时启动。
西线由张鸿福带队,市作协主席团委员朱文丽、市作协副秘书长张连杰、作家方远、祁云奎及历下区摄协主席齐军到长清区的孝里、万德街道和马山镇以及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的齐长城沿线开展活动。
在长清区采风期间,区文联主席赵建、副主席赵士东及长清作家全程参加活动。
齐长城是现存最古老且有准确遗迹可考的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西起济水(今黄河),东抵黄海,共历山东省17个县(市、区),绵延1200余华里,人称“千里齐长城”,是展现山东省厚重历史风貌的重要廊道式景观。
齐长城的起点在长清。在孝里街道广里村北,作家们考察了齐长城的源头广里巨防遗迹,一段长260米、宽30米、高3米的夯土长城。这里在春秋时期是一道土堤,为束东山之水入济,后被齐国加固为军事要塞。
齐长城源头巨防遗址文保碑前文学采风团合影
采风团一行考察的“十八里谷道”,是以孝里镇南北黄为中心节点而建设的一条长约9公里的精品旅游线路,把小米专业村、示范区、古村落连在一起。重点打造的杂粮试验示范基地,占地225亩,种植谷子、黍子、高粱、绿豆、红小豆、薏米、等共计108个品种。
在孝里阳干山段,作家们眺望了山体上的石筑长城。在双泉镇牛头山下,大家察看山形地貌,了解齐长城长清段复线的分布情况。在马山镇与归德街道交界处的石门古道,作家们探寻了《左传》所载的齐晋防门之战中“格马塞道”的故地。
在石门古道,考察齐晋之战中“格马塞道”的故地
在马山镇潘西村,作家们瞻仰了“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纪念堂。史元厚是从齐长城脚下走出去的英雄,在抗美援朝期间因勇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称号、一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
听烈士侄子史庆龄[左一]讲述史元厚的英雄主义事迹
在马山谷地东部漩庄村东保留有相对完整的一段夯土长城,长约80米、宽约6米、高约8米,系用平原的黄褐土层层夯制而成,蔚为壮观。万德街道长城铺村,齐长城穿村而过,是齐长城重要关隘。这里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村里关、阁、寺、庵遗址众多,也是重要的古驿道。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谈村史讲传说,且说且唱。
长城铺村东长城脚下有红石江,相传是孟姜女哭长城后投江之地。江边津浦铁路、京沪高铁、国道220、京台高速穿过,交通咽喉地位至今依然。
齐鲁8号风情路是万德镇打造的美丽乡村旅游项目,“一线六村”,北起拔山村(与历城区相邻),经马场,玉皇庙,张庄,房庄,至马套村,全长12.5公里。境内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0%,物产丰富,核桃、板栗、柿子、泰山奇石遍布山野。
“齐鲁8号风情路”的中心村北马套,是全国文明村,几十年来通过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发展茶业、旅游业,村民致富,集体增收。
作家们了解北马套村的发展情况
北马套村位于长城脚下,山上有齐长城钉头崖段,钉头岩险峻雄伟,该段长城墙体高大厚实,令人震撼。
作家们考察钉头崖段齐长城
在市中区采风期间,市中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兴园,市中区文联四级调研员任俊伟,市中区作协主席陈忠及部分作家参加活动。作家们探访了马刨泉、渴马崖,追溯趵突泉源头原址,重走了古驿道,参观了村史文化纪念馆。
听老同志追溯趵突泉源头
考察古驿道
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沟村的石崮寨,由山东石崮寨都市农业生态园股份有限公司20多年的持续投资建设,成为集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特色种植,民俗科普,古驿道、古驿站、古石碑、古化石与现代健身泳池、高空索道、玻璃栈道等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
文中照片由历下区摄协主席齐军等拍摄,部分来自网络
东线由郭文德带队,市作协副主席董超岩、副主席王玉珏、秘书长桑林恒及骨干作家吕仁杰、吴永强、李书忠到莱芜区的锦阳关、卧云铺、逯家岭和香山,章丘区的石子口村、青野村,以及历城区南杨村、玉河泉村等齐长城沿线开展活动。
在莱芜区采风期间,区作协副主席(主持工作)孟兆印及作家刘恒杰、刘锦佃、陈永孝、王海燕参加活动。
莱芜境内齐长城西起大王庄镇芭麻峪村北的东山,经大王庄镇、雪野街道、茶业口镇逯家岭村进入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又从博山区樵岭前村南进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西的大梯子山,至北平州村西原山,共跨越200余座山头,42个村庄,全长64. 16公里。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等三部分组成。在两山之间或交通便利的要道上,由于防守的需要,均修建了关隘。境内主要有四大关,自西而东为天门关、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
锦阳关位于莱芜区雪野街道娘娘庙村北的,因地处锦屏山之阳而得名。自古以来,锦阳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锦阳关原有关楼,为城楼式建筑,关门阳上方镶嵌着阳刻的“锦阳关”三个大字的石匾。1938年,锦阳关毁于日寇侵华战火。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莱芜通往章丘明水的莱明路加宽时,关楼被完全拆除。200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地级莱芜市在锦阳关原址以西50米处重建锦阳关,一座高大巍峨的关楼再次矗立古齐鲁交界处。
在莱芜区茶业口镇,沿齐长城一线分布着5个古村落:逯家岭村、卧云铺村、下法山村、中法山村和上法山村,被称作“一线五村”。其中,逯家岭村依山而建,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村庄,又被称为“挂在悬崖上的村庄”。村中有石头房子上百套,还有孙阁老故居、逯家大院两处保存完好的石头院落。
逯家岭的北面便是藏在云间的古村落卧云铺,村势险峻,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霹雳尖、卧龙山、摩云山三山一线;从山顶望去,齐长城遗迹蜿蜒盘旋,还可以观赏到明清古梯田的独特景观。
沿着逯家岭与卧云浦的山道向上便是风门道关,它位于莱芜区、章丘区和淄博博山交界处的高山之巅的一个垭口处,虽除石碑外,此处的关口早已不见踪迹,但仍可清晰的感受到雄关漫道的波澜壮阔。
在保护好这些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活化石”的基础上,逯家岭、卧云铺村多措并举做活乡村旅游业态,让小村庄有了“大舞台”,“悬崖边的饭食体验”“山中民宿—云中居”便是古村落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项目。近年来,依托“一线五村”入选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逯家岭等村加强与其他镇、村、景点等“抱团合作”,培育“石屋人家”文化体验、高山梯田观光、齐长城寻古探幽等富有本土人文内涵的业态,着力打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采风团一行还来到位于莱芜区与章丘区交界处鸡爪岭下的天门关,古籍记载:“高崖峡谷,形势险要,有双峰对峙,状如关门,若经此处,尤如鬼门。”原天门关有轩昂的石发碹门,后因修路被拆,如今只有遗址碑还在。鸡爪岭海拔800多米,南侧山下有莱芜区大王庄镇的后关、独路村。
独路村地处莱芜区最西端,与房干生态旅游区、香山景区相邻,作家陈永孝介绍了独路的唐朝板栗园及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八路军司令寥容标抗战指挥所。
香山景区东依淄博,西邻泰安,是济南南部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两峡三人家”为核心,自然与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其中,香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山上建有玉皇阁、紫霞祠等建筑,每年4月8日为传统香山庙会;前后团山等组成的仰佛观天景观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七郎峪、悬羊吊鼓、龙潭星现等历史神话传说也丰富了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章丘区采风期间,章丘区文联主席李刚、副主席王兆华,区作协主席韩飞及作家王永春、李淑芹、王永忠、王立香参加活动。
石子口村位于章丘区的最南端,隔齐长城与莱芜区搭界,三面环山,被十沟二十面坡环绕着,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是国家级森林乡村。石子口村还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有齐长城遗址保存最完好的桃花峪段,紧邻齐长城三大重要关隘之一锦阳关,还有战国古山寨等。石子口村突出“齐风石韵”,通过打造石头特色民宿、石洞咖啡馆,开通齐鲁跨国小火车,同时举办国潮音乐狂欢露营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旅游景区的人气,实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青野村地处章丘区文祖街道南部,距齐长城3公里,是著名的“五音戏”(民间称“周姑子”戏,亦名“肘鼓子”戏)的起源地,历史文化名村。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野村建造了“中国五音戏博物馆”,乡村大舞台,五音戏传承、培训学校等设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该村的一大特色。
在历城区采风期间,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景伟,区作协副主席王汉勤及作家石丽萍 、徐萍、叶碧黎、宋登科参加活动。
在历城区彩石街道玉河泉村,文艺工作者郭为娇向大家介绍村庄基本情况,玉河泉村群山环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光是泉眼就有7个,还有72名泉之一的“响呼噜泉”。依托“玉河泉”的名泉效应和资源优势,村子进行了美丽乡村和郊野公园建设,玫瑰观赏基地规模达到52亩,形成泉水、玫瑰网红打卡地。同时,与旅游公司签订了国际摄影展及文旅项目合作协议,通过引进摄影展的方式,带动玉河泉旅游项目,打造3A级景区,为玉河泉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村子还成立了玉河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建成4个智能菌舱,并将村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久保”桃、小米、花椒等,通过合作社集中对外销售,形成乡村品牌,大力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采风组一行还到著名作家、山东作协原副主席王安友创作《李二嫂改嫁》的原型地和创作地之一仲宫街道南杨村进行了采风采访。
(济南市作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