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村庄环境常态化整治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3-09-01

记者 杜晓丹 通讯员 王贵 徐维东

9月1日,记者从烟台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烟台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时间过半,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此进行了专项视察。

走进蓬莱区登州街道三里沟村,让人眼前不由一亮:千年古槐苍劲如虬、野花野草点缀于村路两旁、鹅卵石铺就的小巷环绕农家院落……曾几何时,这里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三里沟村粉墙黛瓦、鸟语花香,时尚气息与厚重乡土交融,跻身山东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村支部书记郑晓东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山好、水好。”人大代表们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为呼吸新鲜空气、专程赶来住民宿后,对他的话深以为然,并叮嘱他继续抓好村庄美化优化,发掘农业农村生态价值,让村集体、农民等主体从中更多受益。类似三里沟村这样的村庄在烟台不胜枚举。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美丽村居6个、省级和美乡村206个、美丽庭院15.6万户,滚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27个,烟台农村加速向“全域美”嬗变,为做活“美丽经济”蓄足后劲和潜力。

推进村美民富,关键靠人才。在招远市蚕庄镇前孙家村,人大代表们就遇到这样一位乡土能人——孙发敏。80年代退伍后,他回村任职,靠军人作风和多年坚守,带领乡亲们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矿区村打造成省级生态文明村、国家小康示范村。上任之初,村里财务吃紧,他敏锐抓住黄金行业发展机遇,对村属矿山配套企业进行技改,第二年就实现扭亏为盈,为前孙家村挖到“首桶金”。村集体“家底”厚了,孙发敏第一时间改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增进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同时规划打造集种植、销售、观光为一体的千亩“花果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烟台,像孙发敏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近几年,全市抓住村级组织及产业带头人等关键群体,推动乡村振兴“头雁”培育项目精准实施,逐步形成乡村人才“井喷”、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生动局面。一番探访,人大代表们不禁感慨:村庄就像一个生命体。维持村庄生命活力,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维护,而要使管理维护可持续,又离不开人才和产业赋能。

人大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始终在思考: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秘诀是什么?下一步应重点朝哪个方向发力?梳理视察所见所感,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必须健全优化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近年来,烟台市围绕推进村庄环境常态化整治,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坚持高位推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通过专题会议、督导调研等方式,及时研究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统一整治标尺,制定烟台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估标准,明确环境整治“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让县乡村胸中有谱、干事有方;实施督导考评,紧盯村庄内外、路域、河道及沿岸等重点区域,每月开展暗访考评,在比学赶超中全面提升整治工作质效。今年7月,还首次举行全市乡村振兴观摩,有力调动各区市真抓真投入的积极性。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人大代表们建议长期坚持下去,催生聚合效应,同时用好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武春虎

杜晓丹

@我,分享你身边有趣的,有温度的故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