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少年科普路 云播讲解奇妙处

北青网 2023-06-21

扫码详解少年科普路九大景观

昆明湖与大运河有什么关系;颐和园哪里最适合观赏北京雨燕;古建梁柱如何保持干燥……当游玩颐和园的时候,游客们与太多的科技小秘密擦肩而过。日前,北京青年报、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北京少年报共同推出“少年科普路”,帮助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在游玩颐和园的同时,了解古建园林背后的科普与文化知识。

“少年科普路”包含9处科普景观,涉及古建、园林、生态、历史、文化等多领域。每处科普景观均配有在线解说视频与文图,游客只需扫描各景观处配有的公益科普专属二维码,进入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少年科普路”专门页面,便能够了解到相关科普知识。

“少年科普路”是颐和园与北京青年报继2022年联合创作“云赏颐和”大型文化直播节目之后,又一项“文旅+融媒”的文化惠民公益项目。该线路融合北京青年报、北京少年报媒体资源优势与颐和园园内科普教育资源,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体验方式,从生态颐和、文博颐和、人文颐和三个维度,对颐和园的特色科普知识进行多元化的展示。

“少年科普路”,利用当代先进的融媒体技术对包括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技术与艺术、中国传统美学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普及;通过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帮助广大青少年接受与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融合北京媒体资源、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对北京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北京文化建设与走向进行宣传和普及,从而让孩子们对北京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让孩子们更加热爱首都北京,这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现代化城市。

九大景观科普引领

“少年科普路”始于新建宫门,涉及包括铜牛、廓如亭、十七孔桥、知春亭、仁寿殿广场、仁寿殿、谐趣园、德和园大戏楼和益寿堂。

对于这些景点,经常到颐和园游玩的人并不陌生,各景点处也有相关的介绍。但是此次“少年科普路”是以“科普”为引领,给学生与游客们传达的是这些著名景点背后的科普知识或者科普秘密。此外,“少年科普路”里所普及的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如生物、物理,也有社会科学知识,如人文、艺术、历史。

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如“廓如亭认识北京雨燕”“十七孔桥揭秘拱形力学”“知春亭认识榫卯创造的神奇”“仁寿殿广场懂古树”“德和园大戏楼如何让声音变得动听”等;涉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如“铜牛码头,讲述昆明湖与大运河的故事”“益寿堂重温‘进京赶考路’”等等。

“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游览这些景点的过程中学到科普知识。”颐和园副园长杜娟说,“这些景点,不管是建筑还是园林,首先都给孩子们‘美’的享受,不论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孩子们在审美的同时再接受科普知识,寓教于乐,让孩子认识到原来科普不是枯燥无味的,也不会带来学习压力。”

“科普大使”线上讲解融媒全方位展示

“少年科普路”的每处景观都有“专人”讲解,总共9人。这些讲解员中不乏“科普大使”和“金牌讲解员”。其中,在新建宫门对“少年科普路”进行总体讲解的是全国十佳科普使者、颐和园科普大使孙迪,在知春亭讲解榫卯结构的舒乃光,同样是全国十佳科普使者、颐和园的科普大使。

不过,这些讲解员并不是在现场而是在线上进行讲解。在“少年科普路”涉及的景点处,颐和园的工作人员安装了“少年科普路”专属的二维码。游客只要扫码,就直接进入到“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少年科普路”专题讲解页面,通过短视频就可以看到讲解员的讲解了。

此外,为了方便大家,除了短视频外,每个页面还配发了相应的文字和图片,一旦遇到信号不好或者限制流量的情况,也能够了解相关科普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青年报”客户端,是北京市的四大新闻客户端之一,运行至今,下载量已经超过2000万。

公园+媒体打造“文旅+科普”新模式

“少年科普路”的灵感源于今年“六一”儿童节,北京青年报和颐和园、北京少年报联合推出的“沿着少年科普路,雨燕带我游颐和”科普云游活动。六一儿童节的这次活动,让颐和园的公园工作者和北京青年报的新闻工作者看到了一种科普新模式,通过市属公园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将文化旅游资源与媒体资源相整合,一方面让科普有的放矢,看得见摸得着,扩大其公益性,放大其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增加了文旅的附加值,促进文旅+的发展。公园通过这种新型科普方式扩大影响,强化其固有的IP价值。

实际上,就科普工作而言,北京青年报与颐和园的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北京青年报的品牌文化云播栏目“后台”与颐和园进行“云播”合作,无论是“园说”展览还是春节“双梅”展,以及“秋韵北京”系列云播,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为双方在科普宣传以及文化宣传方面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版文/本报记者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统筹/满羿

九大景观简介

第一站

昆明湖与大运河

颐和园是一座以水景取胜的皇家园林,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也就是220公顷。昆明湖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是大运河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皇帝沿着运河六下江南,将大运河沿线的园林美景在园内进行了大量因地制宜的写仿,颐和园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第二站

廓如亭识北京雨燕

颐和园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因为廓如亭开阔高大,顶部椽梁缝隙间很适合雨燕筑巢、繁殖,因此这里有近百个北京雨燕的巢密集相邻。北京雨燕身长不到20厘米,只有一枚鸡蛋的重量,却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它的脚趾、尾巴都很特别,不仅不落地还可以精准定位方向。

第三站

十七孔桥拱形力学

桥身上拱形的孔洞除了美观,更蕴含科学道理。拱形结构不但能够分散桥面的受力,还能增加桥下过水面积,分散湖水对于桥体的冲击力,在雨量较大的汛期,更能发挥排水泄洪的作用。多个拱形的连接组合,还可实现桥身跨度的延长。拱形结构显示了中华民族跨水行空的智慧。

第四站

知春亭学榫卯知识

知春亭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这座建筑便运用了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伟大的连接技术创造,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凹凸连接中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则叫卯,相互咬合,使得各种独立构件牢固结合。恰如太极的阴阳两极,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

第五站

仁寿殿广场了解古树价值

颐和园园内现有古树1607株,其中一级古树97株,二级古树1510株,包含油松、侧柏、桧柏、国槐、玉兰、桑树、白皮松、楸树及木香共9个树种。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颐和园的古树常与古建搭配形成不同的园林文化意境。如万寿山栽植苍松翠柏,寓意“长寿永固”;乐寿堂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寓意“玉堂富贵”。

第六站

仁寿殿的“透风”秘密

仁寿殿占地面积足足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是颐和园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它的承重用了56根直径约50厘米的木柱,这些木柱能够做到承重千斤而百年屹立不倒,主要依靠俗称“透风”的花砖来防潮防腐。古建在砌墙时用瓦片包裹木柱,瓦片与柱子间产生一定空隙,为空气流动创造条件。最后在墙面对应木柱的上下位置安放透风砖,形成完整的通风体系。

第七站

德和园大戏楼声学奥秘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戏楼。舞台底部中空构造好似一个巨大的音响,同时还设有一口深达十米的水井和五口方形蓄水池,能起到聚音和扩音的作用。周围建有看戏廊,当声音传递到看戏廊时一部分唱音会被反射回来,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根据京剧唱腔主要集中在中高频音的特点,门窗使用的都是较薄的木质结构和单层玻璃,对低频音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保障了京剧唱音的清晰度。

第八站

谐趣园探生态美学密码

谐趣园有八趣,这其中的“时趣”说的是一年四季,变化无穷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湖中的鱼儿还是谐趣园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水中的植物、小生物为食,排泄物又会成为滋养植物的宝贵肥料。而谐趣园荷花及整体植物系统在净化空气、营造富氧环境、维护局部微生态系统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园内源源不断的南水经颐和园团城湖成为滋养颐和园水生植物系统的命脉。

第九站

益寿堂抚今追昔

这座隐蔽幽静的院落承载着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1949年3月25日清晨,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后换乘汽车至颐和园休息,随后赴西苑机场阅兵,并于当晚在益寿堂宴请受邀前来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

制图/陈波

■少年科普路九问■

■第一站:昆明湖

颐和园是一座以水景取胜的皇家园林,水面占全园面积的比例是多少?

A.3/4

B.2/5

■第二站:廓如亭

中国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亭式建筑是哪一座?

A.廓如亭(八方亭)

B.知春亭

■第三站: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A.有十七个桥洞

B.坐落于皇家园林

■第四站:知春亭

知春亭的“知春”二字源于宋代哪首诗中的诗句?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五站:仁寿殿植物

颐和园古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的前后山、长廊沿线,后湖两岸及南湖岛等地区,形成的古树植被格局。

A.松栎混交

B.前柏后松

■第六站:仁寿殿透风

仁寿殿在晚晴时期承担的使用功能是什么?

A.观赏风景

B.处理朝政

■第七站:德和园

具有“京剧发展摇篮”美称的古戏楼是指?

A.故宫清音阁戏楼

B.颐和园德和园戏楼

■第八站:谐趣园

谐趣园仿造无锡的哪座园林?

A.寄畅园

B.拙政园

■第九站:益寿堂

颐和园内哪个景区作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被记入史册。

A.耕织图

B.益寿堂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