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石学会开展“僧安刻经田野考察”活动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3-04-25

2023年4月21日至22日,山东金石学会组织开展“僧安刻经田野考察”活动,先后到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平县洪顶山、泰山经石峪,对僧安出家寺院崇梵寺遗址及其刻石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召开僧安刻经田野考察研讨会,山东金石学会会长赖非,副会长原旭东、吕金成,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石刻文物保护研究部主任王海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涛,以及山东金石学会理事、会员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考察活动。

4月21日,考察团一行抵达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平县洪顶山,考察了崇梵寺遗址、书院山刻石、石窟造像以及洪顶山刻经群。在崇梵寺遗址现场,赖非会长向大家介绍了寺院遗址堆积、僧安的生活年代及其刻经轨迹等情况。在洪顶山现场,东平县博物馆副馆长杨浩向大家介绍了洪顶山摩崖刻经的自然环境、时代特征、书体风格及历史传承、后期保护等情况。洪顶山摩崖刻经面积1400平方米,刻字原有1200余字,现可辨认700余字,内容为佛经、佛名、题记等,共计22处,其中,北壁16处为僧安署名刻制,南壁6处为印度高僧法洪署名刻制。洪顶山摩崖刻经,以字体博大,雕刻精湛,年代久远,在我国北齐摩崖刻经中占有重要席位。

4月22日,实地考察泰山经石峪,泰安市博物馆(岱庙)研究馆员杨荣发作了现场讲解。泰山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中,刻于北齐末年,字径50厘米左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960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泰山经石峪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笔力遒劲,气象浑穆庄严,充分展现了北朝刻经书法的时代风貌。

考察期间,在泰安市博物馆(岱庙),由山东金石学会副会长原旭东主持召开了“僧安刻经田野考察研讨会”,参加考察的八位金石学者先后作了发言。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沈维进,以泰山金刚经存世拓本考证为题,对照原石和拓本,从刻经文字的“字口”、“字形”等方面,对考证金刚经不同拓本的真伪作了讲解。泰山学院研究员周郢,介绍了泰山周边新发现的北朝刻经,此经位于徂徕山北麓石佛峪,经文系《大般涅槃经》中偈语,经旁有一佛二菩萨造像,经郑岩等专家鉴定其时代在北朝末期,故刻经应为同期作品。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结合工作实践,从拓本保管、整理、展陈等多方面,提出应从书法艺术、佛教文化、地域历史文化等角度,多方面展示僧安书法艺术、僧安其人与僧安所处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涛,认为从考古调查来看,泰山余脉向西突出的三角地带,在古代有两条官道南北穿越,古迹、遗址基本都分布在沿线或是不远的地方,应从聚落考古的角度来分析当时寺院、刻经、造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僧安应考虑这一个区域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王璨,倡导借鉴赖非先生“环境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展开跨学科的合作交流,推动僧安刻经研究迈向新台阶。金石研究学者徐夫华,通过几十年对北朝佛教刻经的研究,提出僧安刻经的演变特点及判断僧安书迹的标准刻石,不能把北朝流行之书法特色当成僧安个人之书迹特征。研讨会现场交流热烈,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和探讨,同时也对山东金石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次考察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山东博物馆的有力支持,以及泰安市博物馆(岱庙)、东平博物馆、平阴县博物馆、泰山管委会红门管理区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山东金石学会充分发挥“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优势,深入田野一线,科学考察研究,为新时代山东金石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图文转自山东石刻)

责任编辑:曹英瀚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