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感言: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让我倍感振奋,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回想过去那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对比现在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我感慨,我们党真是了不起。祝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取得更大的胜利。我跟党走,永远跟党走!”—抗战老兵李子英
记者 孙娜娜 见习记者 宋家正
熠熠闪光的勋章,硕大的照片墙,记录着李子英不同寻常的一生。今年93岁的李子英依然精神矍铄,对战争的经历仍旧记忆犹新。从16岁参军开始,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济南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参与了大大小小50多次战斗。
不足枪高的他,报名参军要上前线
李子英有个珍藏的盒子,他时常拿出来,用手抚摸里面的老照片、勋章。时而想起一段战争故事,就会讲给孩子们听。
1944年,李子英所在的家乡永安镇经历了日军的大扫荡,家乡陷入一片火海,“报国杀敌”的念头在李子英心中萌生。次年3月,16岁的李子英报名参军了,他被编入渤海行署警卫营。连长见队尾的李子英又矮又小,还不足枪高,说:“你这个子打仗不行啊,你还是去当卫生员吧”。李子英当即回绝了连长,“我不,我就要去打仗,我要参加大的战斗”。连长见李子英很有骨气,留下了他,让他做了警卫营的通讯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李子英跟随大部队一路南下,参与了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
1948年中秋节前后,解放济南战役打了八天八夜。当时李子英是炮兵,城墙密不透风,老城南关迟迟攻不下。作为通讯员的李子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骑马送信,有效保证了炮兵的调度,为战事争取了宝贵时间。
淮海战役中,李子英所在的33军将敌军团团包围,并逐步缩小包围圈,切断了敌军的供给线。当时的李子英是骑兵班的班长,每天都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骑马送信 。在一次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穿城而过时,那场战役的惨烈场景深深印入李子英的脑海。
一次送信途中,敌机呼啸着向着李子英飞过来,他赶紧跳下马,滚到路边的田地里,紧接着身后便有一排子弹射过来。李子英又逃过一劫,等敌机飞走,他爬起来,继续赶路送信。李子英所在部队连续作战一个多月,李子英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通讯任务,荣立三等功。
“在敌强我弱的淮海战役中,我们军队为什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我们党发动了群众的力量。当时抬担架的都是当地的老百姓,很多老百姓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做成担架,还有的老百姓把家里的花生米、粮食推着送给部队的战士们吃。”回忆起抗战的经历,李子英感慨万千。
1949年4月24日,李子英所在部队执行渡江任务。经过周密的部署与训练,李子英所在的炮兵团,一部分炮留在岸上,一部分炮被推上船,两拨人员轮番进攻,“有在岸上打的,有在船上打的,让敌人措手不及。”李子英所在的33军一个团的兵力消灭了敌方一个军的兵力。
“夜里战士们没有地方休息,正值雨季,晚上大家就悄悄地躲在老百姓的房檐下躲雨。”作为上海警备部队的一员,李子英在上海驻扎了一年多,期间被提拔为警卫排长。
战争中忍饥挨饿,他掉队“像失去了爹娘”
1950年,李子英所在的33军改编为炮兵部队;10月份,李子英所在团被抽调出来汇编入27军81师炮团,并从上海撤到泰安,后从泰安调至丹东。10月24日,李子英随部队从东线进入朝鲜,自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朝鲜生活。
“在朝鲜的生活相当艰苦,比国内战争时苦太多了。”想起那段艰苦岁月,李子英直摇头。刚踏入朝鲜战场的多是20来岁的小伙子,他们身上背着炒面、大米等70余斤物资,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踏着大雪、顶着寒风急行。好多战士的手、脚趾、耳朵被冻得流脓,甚至有人躺在雪地里再未起来,被活活冻死。时任排长的李子英教战士们将棉被撕成条状,裹在脚上,“效果非常好,我们连队没有发生一例冻伤。”
“天气寒冷,我们又没有汽车,全靠走。我们一直走,急行军中,谁都不敢停。”李子英说,一次行军途中,李子英不慎被挤掉,滚入路边的水沟中。等他挣扎着爬起来,部队已经走远了。粮食、背囊全部调入水沟中,顾不上捡,李子英拼命往前追。“就像失掉了爹娘,没有了亲人,当时的心情太难受了。”李子英挨个山头找寻,遇到其他部队就要点吃的,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两天两夜不敢休息,他终于找到了连队。“可算是找到你们了。”李子英和部队的战士们相拥而泣。
除了天气寒冷外,吃不上饭也是对志愿军的严峻考验。在朝鲜战场,炒面就白雪,是李子英常吃的食物。因为许多公路、桥梁被美军炸毁,交通中断,粮食运不上来,战士们常常断炊,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吃不上一顿正经饭,就挖野菜甚至采树叶充饥。如今回忆起来,李子英在朝鲜吃过最好的饭,竟是来自美军仓库的食物。美军的补给存放在朝鲜几个港口的仓库里,李子英和战士们有时会在天黑后套上骡马去寻找吃的。“仓库里堆得满满的,有十斤一袋子的奶粉,还有白面、牛肉罐头、西红柿罐头。我们在山里的时候,用雪捂着炒面吃,到了这里才吃上了几顿好饭。”李子英说。
一天遭受三次轰炸,告诫后辈要懂得吃苦
1952年,李子英担任了连队指导员。1953年7月,接到停战指示,要求把炮弹全部打光。李子英带领战士们将一门大炮驾到山上,两门大炮放在山脚下。一晚上的时间,战士们把炮弹全部打光,有的战士累得趴在炮车上,有的倒地就睡。李子英到地堡中巡查,提醒战士们提高警惕,等安全了再休息。
“在一个地堡中,有炮技师、通讯员、卫生员等5人,他们见到我都很高兴,说‘指导员,快进来坐坐吧’。”李子英刚要往里面探,一枚炮弹打过来,地堡里的5名战士当场牺牲了3人。炮弹激起的热浪把李子英从地堡中掀出去,炮弹皮将他的头皮擦破,鲜血流满全身。卫生员帮李子英简单包扎了脑袋,可李子英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师部要求李子英住院治疗,卫生员抬着担架,他们往山下的包扎所转移。迷迷糊糊中,李子英听到了飞机的声音,他让大家赶紧卧倒。说时迟那时快,李子英从担架上滚下来,摔进了水沟中。顷刻间,敌军两架飞机飞过,又是一阵扫射。万幸的是,李子英一行3人未受大伤,他们爬起来继续赶路。李子英刚被抬进包扎所,敌人的轰炸机飞来了,“咣当”一枚炸弹掉在了包扎所门口。包扎所洞口被封住,大家挖了许久才从里面出来。一上午,李子英遭受3次袭击,死里逃生,在朝鲜人民军医院住了一个月。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李子英继续留在朝鲜,援助朝鲜人民战后重建。1955年10月20日,李子英回国。“我在朝鲜整整待了5年,3年战争,2年建设。那时候真没想过自己能活着回来,只是抱着坚持到最后的念头在战斗。”
“过去我们人民穷、苦,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我经常对我的孩子们讲,要学会吃苦,不吃苦不行,有苦才换回了甜。”李子英笑着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