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国情怀无悔初心使命-记山东省垦利区原人武部副部长田德玉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2-09-21

记者 王帅 孙娜娜

四十多年前,年少青春的他参军入伍,不久之后就踏上了保家卫国、戍守边境的征程,以铮铮铁骨和战友们共同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金戈铁马已然远去,碧血烽烟成为记忆,但每当“梦回连营”之时,花甲老人田德玉仍旧是那个“为国戍轮台”的青年。记者走近这位老人,在交谈中缓缓回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英雄、老战士的家国情怀和无悔初心。

比武冲在前,孤身除哑弹

1956年,田德玉出生在山东省邹平市的一个小村庄。1976年2月,怀揣着军人梦的他正式报名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讲战斗英雄的故事,像黄继光、董存瑞……他们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参军。”田德玉笑着说,自己家中只有兄弟两人,因此长辈不太愿意自己参军,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一向听话的他坚持了下来。

入伍之后,田德玉格外珍惜机会。训练之中,他比谁都刻苦。站军姿、走队列、踢正步 、单杠 、双杠 、接力赛……每一个项目他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手掌上的茧子一个接着一个,小腿上的伤口从没有完全好过,但田德玉没有叫过一句苦,喊过一声累。

1978年,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田德玉所在的队伍也开展了专业大比武活动。

“我们营在一次比武训练中,使用的是‘40火箭弹’,看着炮手们精准地瞄准、摧毁一个个目标,我们的心里别提多震撼了!”正在大家心情渐渐轻松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出膛了,可大家都没有看到数米外的目标处升腾起烟尘。“ 我心底一沉,这是哑弹。”田德玉说,当天一共出现了两发哑弹,这是极小概率的事情。经过排查,两枚哑弹竖在泥土中,尾翼朝天、引线脱离。 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作为班长的田德玉支开所有战士,自己扛着铁锹一步步靠近哑弹。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生死考验,作为一个20岁出头、入伍不到两年的兵,面对这充满危险的现场,说不害怕,那是假话。”田德玉笑着回忆,当时他深深地吸一口气,把炮弹下面的泥土铲开,摆好炸药块,引燃火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逃离生死线。

随即,背后传来剧烈的爆炸声,声波传到训练阵地的上空,又从高高的云层反射回来,就像沉闷的雷声,持续了很久。

莫道晒盐苦,产量翻一番

田德玉一生共荣立三等功两次,一次是在边疆守卫战中,还有一次就是在“晒盐运动”中。

1983年,田德玉所在的连队从潍坊出发,前往连云港一盐场开展生产劳作。

“盐场么,一般都在靠近海边的偏僻地方,条件比较艰苦。”田德玉介绍,当时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淡水缺乏。由于大家吃住都在盐场,淡水只能从十五公里以外的地方用车往回拉。不多的淡水只能勉强维持饮用,想要洗澡、洗衣服都不可能。“晚上能用抹布擦擦身上的盐渍,就已经很满足了。”

由于距离海边太近,再加上生活用品有限,长久下来,潮湿的海风让不少战士患上了腰腿病。“我由于从小一直干农活,身体素质比较好,身体上竟然没有出现什么毛病。”说到这儿,田德玉笑呵呵的,绝口不提当年的辛苦。

一年期间,时任副连长的田德玉带领一百来号人,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一年的生产任务是2万吨,我们完成了4万吨,直接翻了一番。”因此,田德玉 受到部队的表彰,被荣记三等功。

边疆起狼烟,立功在前线

“刚去的时候,我们都拍了遗照,写了遗书。”1985年,边疆守卫战打响,田德玉随队伍来到边境,参加战斗。如今,虽然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他仍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情景。

战场上环境非常恶劣,仿佛只有雨季和旱季,雨一停就是烈日,而且蚊虫多、蛇鼠多。刚到边境,很多战士不适应,有的上吐下泻,有的中暑难熬,甚至有人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而田德玉和战友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一不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铸就的。要是一有困难就退缩,那就没有军人的味道了。”

田德玉的职责就是在后方指挥所负责警戒、保障物资、救治伤员等。战争是残酷的,田德玉目睹了太多的伤亡离别,至今回忆起来,其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有一个姓蔡的战友,在战斗中被炮弹炸到大腿与臀部,就是我用担架把他抬下来的。”前线距离后方有七八公里,田德玉一边抬着担架,一边躲避密集的炮火,好不容易把伤员带回了卫生所。“当时那个战友还是清醒的,还能跟我们交流,但是当时医疗条件太差了,我们给他包扎好,一会血又渗出来,战士们轮流给他献血,但最后他还是因失血过多,牺牲在我们面前。”说起当时的情况,老人语气哽咽。

老人语调的沉浮仿佛就是战场上硝烟的佐证。远隔时空,虽然无法真切地体会到那战火纷飞的场面,可在老人详细描述当时的战况中,光是聆听,已让众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我记得很清楚,一共在前线待了338天。每次救人的时候必经过盘山路,这一路段暴露在敌军的炮火封锁下,经常遭到敌军的炮火袭击,但每次接到任务,我都是立即出发,绝不含糊。”当提起怕不怕的时候,田德玉老人表示,“我们在去之前,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由于接送伤员有功,田德玉被荣记三等功。

前事不能忘,代代惜华年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更何况是当兵。在为儿自豪的同时,田德玉的家人一直牵挂着他。“入伍第二年,母亲实在是牵挂的不得了,自己来部队看我。”当时他的部队在山东郯城,母亲为了避免他挂念,偷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跑来部队。“ 她不识字,只能一路打听一路走,等她到连队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来了。”

跟所有参军的好儿郎一样,田德玉也是报喜不报忧。执行任何危险的任务,

他都没有跟父母提过。田德玉说,直到1986年元旦期间,政府组织人员到家中慰问参战人员,家里才知道他到边境前线了。“我怕父母知道我去了前线,每次都是先把信件寄给家属,再由家属转寄给父母。”

1986年6月,田德玉转业回到东营,结束了军旅生涯。如今,田德玉子孙满堂,晚年生活幸福。无论是在东营还是济南生活,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激励着田德玉,他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还经常给青少年讲当年的故事,进行爱国主题教育。

“我这一生很幸福,我非常知足。在战争中,我目睹了战友牺牲在炮火之中,我也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希望国家永远太平,也希望后代不要忘记历史,好好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田德玉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杜美萱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