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侨界风采|赵英:西北汉子与烟台苹果的不解之缘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2-07-15 4238

编者按:

作为长江以北重点侨乡、山东省最大侨乡,烟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界华侨的支持。为树立侨界典型,充分展示新时代烟台市侨界人士精神风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以讲好侨界故事、弘扬侨界正能量为主题,开设“烟台侨界风采”栏目,集中宣传报道烟台市优秀侨界人士。

见习记者 于洋

“志存高远,为国家,为人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这句较为抽象的话,却在西北汉子赵英朴实的语气下显得格外实在。研学二十年,在此信念的领航下,在对“故土”的热爱中,他西征东渡,改一方“土”,造一方福。

赵英教授,1979年7月出生,从事土壤物理水文研究,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理事会亚洲区唯一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求学深造,回国后支援内蒙古、甘肃、陕西、新疆等地建设,2017年赴鲁东大学从事教研工作,现任鲁东大学地表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

乡土情怀:赴德研习“土壤学”,学成后义无反顾回国

2005年,刚硕士毕业的赵英开启了漫长又艰辛、努力又幸运的研学生涯。

“我拿的德国博士学位,但我的研究区却是内蒙古草原。”赵英感叹着求学之路与故土的“机缘巧合”。硕士毕业后的他,正纠结是去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时,恰逢中德联合开展关于不同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影响的项目,项目主理人德国知名土壤物理学家Prof. Dr. Rainer Horn急需一名土壤学的学生。在硕士导师极力推荐下,赵英凭借优异的表现顺利取得攻读德国基尔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他刻苦勤奋,仅用两年半就取得了德国博士学位。

非主动的求学选择,合兴趣的研究项目,高效率的学术研究,这份看起来的“幸运”,不仅充满了赵英的拼搏努力,还洋溢着他心中长存的“乡土情怀”。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赵英,自小便在心里种下了改造西北农业环境的种子。“我们西北人的乡土情比较重。”赵英说,“我的专业是关于土壤物理水文的研究,特别适合在我的家乡发展,我想让我的家乡环境变得更好。”

带着这份情怀,2009年,完成博后研究的赵英义无反顾回归祖国,加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教研工作。在陕西杨凌,这个研究土壤物理学的大本营,赵英信心满满,“这是一个我施展个人所学很好的舞台。”顺利完成学内阶段性工作的他,2014年,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他又奔赴新疆,支援建设三年之久。近十年间,他不仅奋战在国内极端环境一线,还周转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进行项目研究和学术访问,以求取得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来造福家乡百姓。

西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赵英没有懈怠,“我认为改善环境不仅靠技术,还需要先进的理念,我需要到相对发达的地方去拓展视野,促进专业发展。”于是,西北汉子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

苹果之缘:访遍烟台果园,为百年苹果“开方把脉”

改一方“土”,造一方福。2017年,受鲁东大学邀请,赵英第一次踏上烟台的土地。步入这个全国农业“领头羊”的大省,徜徉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感受着与西北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赵英意外又惊喜,踌躇满志。

“来山东才发现,科学家做研究,企业还能找上门。”赵英玩笑道。他介绍,山东不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甚至是农民群众,思想理念都十分先进,给学术研究“落地开花”提供了很多机会。在浓厚的“产学研”合作氛围里,赵英力攻“蓝黄”两区,大放异彩。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美丽的滨海风光。但比起风景秀丽的海岸线,农田果园更让赵英兴致勃勃。他上山下乡,走访调研多种果园。针对已有140年历史的烟台苹果,赵英表示,目前保证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求精准,2021年,赵英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省内省外多个地区不同品种的苹果进行横纵比较,他发现,由于烟台土层较薄,灌溉渗漏严重,且过度施肥致使土壤酸化受损,使得果品优势减弱,造成近年烟台苹果市场占有率受到一定冲击。

同年10月,苹果智慧产业高峰论坛在蓬莱举行,他积极参与,并被聘为高效农业产业顾问,与烟富农业、沃森农业、仙阁果品等20家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赴东方海岸果谷(百年老树)、烟富农业、苹果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重点企业实地考察,围绕工艺创新、品牌创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苹果产业“把脉开方”、出谋划策。结合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赵英认为水肥精准调控和高效利用是保证烟台地区农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策。目前,赵英团队已开发出一个数字农业网络平台,有效改善了烟台地区农果的种植问题。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更新,完善云计算、数值模式与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基于地表过程数据生产、驱动和监测的机器学习和实时监测平台,以精准调控和高效利用水肥资源,真正实现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果可持续性发展。

除了“苹果之乡”外,烟台蓬莱还被誉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但同样由于种植土壤板块酸化,近年葡萄的品质有所下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的支持下,赵英携带团队与蓬莱国宾酒庄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展一系列生物有机肥实验,以增加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助力葡萄果园提质增效,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望进一步推广。

走出蓝色渤海之滨,赵英的背影时常闪现在黄河三角洲畔。“这是我认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于开发盐碱地种庄稼的问题,赵英表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科研难点。2020年,依托赵英带领的“土壤水文学”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东营市洽谈成立了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并与蓝海集团等企业合作,在盐碱地土地改良、水盐调控、种养循环农业、碱蓬柽柳生态过程等方面取得了大量调研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

蜚声国际:“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争取更多话语权”

作为人才被引进而来的赵英,深刻贯彻落实鲁东大学“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理念,入校第一时间便成立“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针对蓝黄两区,聚焦地表问题,开展系统的滨海与盐碱地生态改良研究工作。

截至目前,团队已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其中SCI一区论文占比50%以上),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子刊发表论文1篇,2019年团队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获批立项,并获批立项“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在赵英的带领下,优势学科融合发展,校地融合稳步推进,进一步拓宽了学科领域,促进了成果转化。

赵英与烟台,是互相成就的缘分。在研究烟台苹果如何利用水分问题时,赵英写下了题为《An incorrect wetness-based correction method for deuterium offset》(基于湿度的不正确的氘偏移校正方法)的论文,202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鲁东大学为唯一单位,赵英作为唯一作者,实现了学校在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上首位发表学术论文的新突破。同年,赵英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代表,被选为新一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理事会八位理事之一,并成为理事会主办的国际顶流期刊《杂志Soil & Tillage Research》编辑之一,获得国际土壤与耕作学术圈的广泛认可。

“我要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赵英坚定地说。众多名誉与身份没有让赵英心浮气躁,他依旧潜心科研,奔赴在农田果园间,为每一寸有问题的土地“望闻问切”,挥洒汗水,让土壤改良的“种子”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责任编辑:武春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