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王焕涛:“众筹”来的山村小学
悦读大学 2022-03-07 3399
编者按:一批又一批教师坚守基层,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共同推出“我在乡村当老师”系列报道,计划推出100位山东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凝心聚力树典型,致敬全国290多万名乡村教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记者 王凯
你见过最小的学校有多大?在淄博沂源,一所名为曹家庄完全小学的校园仅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别看地儿小,它可是当地村民心里头的“宝贝疙瘩”,一位清华大学高材生就是从这儿走出来的。从文化石到保健室,从会议室到劳动基地,这所“众筹”来的校园凝结着父老乡亲的爱。
从体育老师到一校之长,一路走来,王焕涛忘不掉村民为了支持教育让出桃林时的慷慨,忘不掉前15任校长为让农村娃走出大山所做的努力,更忘不掉为缓解师资紧张义务返校任教的退休老教师。为让支持过学校的好心人血汗钱不白费,他决定扎根在这里,办一所能够让农村娃和年轻教师愿意来、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好学校。
曹家庄完全小学仅有59个孩子,这也是全县学生人数最少的一所完全小学。
农户家里的21棵桃树
12棵的占地让给了教育
在农村办教育,和邻居友好相处很关键。曹家庄完全小学不仅与村民相处得好,更是大伙儿心里的宝。“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庄稼人的真实写照,村里的大叔大婶、爷爷奶奶都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们有的一辈子没能走出大山,希望就全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别看他们学历不高,只要一听说学校有需求,就甘愿把最好地拿出来。在村民心里,教育就是村里的第一件大事。
2月24日,迎着和煦阳光和略微刺骨的寒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了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的观景石,只见上面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天,这所仅有6亩地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承办起了全学区的交流研讨会,人来人往间,大家对着石头上那遒劲有力的字竖起大拇指。
事实上,大家眼前所见的观景石,有一个曹家庄村与学校间的温暖小故事。今年正月,一听说王焕涛要用石头做文化景观,村领导班子二话没说就把准备装扮村委会的石头运来学校。
观景石后有块地,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却是村民牺牲利益主动让给学校的。时间回溯到2016年,那时学校条件差,校外全是土路不说,门口狭窄到开不进来车。学校的难处,一位果农看在眼里,他主动把路一侧的桃园让出来,且一分钱都没收。这个举动感染了时任体育老师的王焕涛。五年后,得知学校要做学生劳动基地,另一位果农也把地让了出来。
等王焕涛当了校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观景石,写上了“睦邻”两字。字不多,但饱含着学校对村民的感激。村民把赖以生存的桃园让出来给学校用,给孩子们上课用,这得需要多大的决心。拿观景石后的这片地来说,果农让出了12棵桃树的地方,要知道这片地总共才有21棵桃树,相当于大半谋生活的地供给了教育事业。
对很多人来说,12棵桃树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农户而言,却意味着大半年的收成。让桃园的整个过程中,这位果农没提任何补偿要求。村民的举动让时任体育老师的王焕涛很受触动,面对当时乡村学校流动性强的现状,他告诉自己:“我要在这里扎根。”
其实,暖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从曹家庄村走出去的退休老人王文臣,从2010年起,每年出资6000-9000元不等,为曹家庄完全小学设立了“文臣奖学金”,一是让乡村教师们留得下,二是鼓励孩子们奋发读书。等到义务教育均衡建设推进之际,他又掏出12万元钱为学校筹备了会议室。这样一来,这所处在深山里的小学校也能承办全镇乃至全县的教研交流活动了。
面对外界支援,王焕涛心里觉着温暖,他要让这些帮助过学校的人看到学校变化,他要把这里打造成漂亮有文化、教育教学质量能拿得出手的校园,他要让这些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在阳光下幸福平安、无忧无虑的成长。
观景石上的大字遒劲有力、坚韧洒脱,它见证着这所被寄予厚望学校的点滴变化。
从最西边到最东边
前任校长走过15年山路
王焕涛和曹家庄完全小学的缘分,是从2016年8月份开始的。
从体育老师到学校校长,王焕涛感觉如梦一般。在他心中,前任校长左聪田是他学习的榜样。从沂源县的最西边到最东边,左聪田每天驱车行60里山路,在曹家庄完全小学一待就是15年,在此期间学校快速发展。
刚开始,学校老师们由于年龄偏大,有些甚至一辈子没离开过校园,干着干着就出现了倦怠心理。面对这一现状,左聪田进行了多次改革,他常常身体力行打扫校园卫生、解决老师们的困难事儿,大家常常一个锅里吃饭、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这样的平易近人让老师们都愿意和他打成一片。
那时候学生多、家长理念跟不上,左聪田就挨家挨户去家访。别的老师都坐下来和家长谈心,他却边帮家长们干庄稼活,边和家长们谈心交流。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他常常要一点一点去引导。也正是在家校共同努力下,15年间从这里走出去很多优秀学生。
虽然家庭原因,让他不能继续担任曹家庄完全小学校长,但王焕涛和师生们不会忘记曾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左聪田。在全校老师的一致提议下,校门口的观景石由左聪田题字,王焕涛知道,这是大家对左校长任职15年来的肯定。
观景石上的大字遒劲有力、坚韧洒脱,遭遇雨雪天愈发鲜亮明晰,它见证着这所被寄予厚望学校的点滴变化。
从左校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担子之后,王焕涛决心把那种朴实务实、扎实能干的作风坚持下去。在2021年8月担任校长之后,他到校后也去拖地扫地、整理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对于左校长和老教师们创办成的学校书法特色,他决定传承下去,课程安排也注入进了特色书法元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曹家庄完全小学的退休教师吕宝文。虽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他还是愿意重返校园,义务为孩子们上书法课。一二年级练习铅笔字,三四五年级练习毛笔字,刚开始学习并非那么简单,书法上的提笔、落笔都有讲究,但吕宝文教得很有耐心。孩子们得到了鼓励,练习书法的乐趣也就越来越大了。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所面积有限的学校里,狭窄的阁楼竟是教师们的练字宝地。踩着刚焊接好的不锈钢梯子,记者走进了被称作“文墨阁”的小阁楼里,只见局促的走廊两侧挂满了老师们的书法作品,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含蓄内敛,不觉让人陶醉其中,吃惊之余是震撼。要知道,这块几十平米的小地方或许在城里学校不足为奇,可在地处偏远山村的曹家庄完全小学却被师生们视若珍宝。
面对扎实能干的历任校长,面对退休后继续留校发光发热的老教师,面对不辞辛劳的老师和勤奋上进的学生们,王焕涛感觉自己的肩头沉甸甸的。
王焕涛和孩子们在一起。
乡村教育像老人
也像刚出生的婴儿
其实,刚当上校长那会儿,王焕涛没觉出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直到沂源县教体局组织小规模学校组织前往青岛支教岛推荐的校园跟岗学习,他才真正意识到校长该是什么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等第二次去支教岛跟岗学习的时候,他怀揣上了一个问题——如何让曹家庄完全小学变成一所有血有肉有文化的学校?
跟岗学习回来之后,王焕涛决定让学校变一下。如何作出入脑入心的校园文化本就费脑筋,何况他的提议在当时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其实老师们的想法,他心里也清楚。换位思考一下,从前的自己不也以为“文化就是墙上贴的没血没肉的东西”吗,这些“形式主义”怎么能带动学校师生的发展?
2020年,以前的福峪村和向阳峪村合并,改名为了福阳峪村。“福阳”非他杜撰,而是这里一直流传下来的地域文化。王焕涛和老师们商议后,决定将“福阳文化”作为学习文化,意思是让老师学生能够在阳光下幸福快乐成长。
对于村民主动让出来的宝贵土地,王焕涛想在春暖花开时节带孩子们体验种蔬菜。
虽然生长在山村,但父母从小就舍不得让孩子干农活,因此,小学生几乎不知道碗里的蔬菜是怎样长成的。他计划分给每班一块地种蔬菜,同时和学校食堂达成共识,让食堂回收各个班级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获得的钱就用作班费。这样一来,学生们既劳动了,获得了财富,还品尝到了自己种的菜。
不仅如此,学校东侧还有一片桃林,等春暖花开剪枝授粉之际,他还准备请果农给孩子们讲解吃的甜桃子是怎么来的。
面对逐年减少的学生人数,王焕涛想给予他们最好的。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轮滑魅力,他找到县城里一家培训机构,“求”人家免费给孩子们上轮滑课。每周五下午,王焕涛都会分两个班级让全校59个孩子轮流学轮滑,看着孩子们跌倒了再爬起来逐渐自信起来的笑,他心里比谁都欣慰和知足。
他心里盘算着,等以后学校条件好了,要给孩子们每人准备一双轮滑鞋,这样大家上课效果就能得到充分保障,娃娃们想玩多久玩多久。
在王焕涛看来,乡村教育既像刚出生的婴儿,也像一位老人。之所以说它像老人,是因为乡村教育的历史很悠久,它就像老人一样需要搀扶着往前走。可另一方面,现在的乡村教育已经彻底变了,“均衡”的不仅仅是师资、硬件,更是让孩子们接受到了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
在这间被称作“文墨阁”的小阁楼里,局促的走廊两侧挂满了老师们的书法作品,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含蓄内敛,不觉让人陶醉其中。这块几十平米的小地方或许在城里学校不足为奇,可在地处偏远山村的曹家庄完全小学却被师生们视若珍宝。
走出大山的孩子们
将来别忘了回乡看看
校长不是“钢铁侠”,当想法和现实偏差太远的时候,任谁都会崩溃,王焕涛也不例外。
睡觉时考虑学校的事情,一有好的想法就让他精神抖擞,可紧接着头上一盆凉水就浇了下来。很多情况下的这盆“凉水”,往往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这样的捉襟见肘偶尔会让他心灰意冷。
可能是从小练体育的缘故,如果一个目标达不到,心里头就会很不舒服。也正因此,他想尽办法要把事情做完美。每当想到这里,王焕涛就开始盼天明,他希望赶紧把自己的想法落实。
王焕涛也会抱怨,但他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得靠行动。动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动一定没有收获,为让老师们有这种紧迫感,他常常会把爱心人士的帮助及时反馈给老师们:“咱们要去好好干,因为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我们。”
学校“盘子”小,因此拨付来的资金有限,一年仅有7.1万元钱。他只能跑出去“化缘”。
“化缘”期间,他也不直接请求支持,而是把亲朋好友拉到学校里逛,给人家讲讲学校现状和自己的想法。听完王焕涛的介绍,有朋友当即捐出五万元钱。有了支持,他开始一点一滴燕子筑巢般完善起了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现在的曹家庄完全小学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环境变了,师生们的状态也在一天天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王焕涛都看在眼里。
曹家庄完全小学仅有59个孩子,这也是全县学生人数最少的一所完全小学。对于这几十个孩子,王焕涛希望通过和老师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一方面期待孩子们走出大山,另一方面则是乡村学校师资的欠缺,为此,王焕涛常常和学生们讲述对学校有恩的村民和社会爱心人。他告诉学生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想让孩子们知道是家乡培养了你,要将点滴温暖记在心里,等将来有能力的时候要反哺家乡。
日子逐渐转暖,曹家庄完全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就要要启动了,王焕涛相信学校会一天天变得更好。他期待学校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他还准备把学校打造成漂亮、有文化底蕴的农村小学。
他要继续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让学校里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起来,让孩子们真正在阳光下幸福快乐成长,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一定的社会本领。
王焕涛相信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
责任编辑:巩悦悦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