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代表韦金城: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绿色路、智慧路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1-07-16 184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杜亚慧

7月16日下午,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首场记者见面会。四名来自山东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层党员代表坐到台前,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我的岗位在一线”主题和在场记者们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平凡中有不凡,每个人的分享中,亦有平凡岗位上的惊心动魄、苦辣酸甜。

为人民修“好路”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韦金城,其团队以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为研究方向,为公路建养质量及安全运维保驾护航。如何以更低的造价、更合理的资源消耗,修建更加耐久的道路,是他们的研究目标。

针对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寿命短、周期性重建造成巨大的交通、环境与资金压力问题,韦金城团队经过十多年持续攻关,提出了适合我国重载交通及复杂自然环境条件的耐久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结构设计寿命从原来的15年提升至30年以上。研发的新一代道路结构节约筑路石料超过40%,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30%,碳排放降低39%,促进了传统沥青路面向新一代绿色耐久路面转变。

见面会现场,韦金城自豪地表示,济南至莱芜高速,通车14年,仅部分路段进行表面功能恢复,与传统路面结构比较养护费用降低超过80%。

韦金城团队还率先构建了路面结构服役性能智能感知技术体系,创建了国际上首套云端路面服役性能智能感知平台系统,实现路面服役性能感知智能化、精准化和系统化,极大提升路面性能分析和养护决策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我和我的团队就是研究如何修好路、养好路,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绿色路、智慧路提供技术支持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韦金城说。

“交通人越是艰险越向前”

韦金城的研究工作不像常人想象的是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就能轻松完成,为了研究成果能真正“源于工程、服务工程、高于工程、引领工程”,工程现场才是他的主战场。

参加工作到现在十七年时间,韦金城很少有周末、节假日,大量时间都在工地出差。白天忙于工程指导、检测、数据采集,晚上熬夜赶写研究报告是家常便饭。“我常提醒团队成员的话就是‘干我们这一行,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是出不了成果的’。”韦金城说。

为了研究工作,韦金城也放弃了很多个人的东西。2006年在国外进行技术培训期间,美国奥本大学国际著名路面研究学者David Timm教授挽留韦金城读博士,但永久路面试验路检测不能半途而废,只能放弃;2009年,韦金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东南大学读博的机会,但又在永久路面研究成果总结的关键节点上,只能放弃;2018年,韦金城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去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恰逢单位需要他组建新团队,也只能遗憾放弃。

“很多人都觉得机会错过很可惜,但是工作到了关键节点离不开你的时候,就要坚持到底,这无形中也给团队成员树立了榜样。”韦金城表示。

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如今韦金城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连续11年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解决了一系列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0余项,现场技术服务全国十多个省份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超过1万公里。

本月1日,韦金城作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唯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进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备受鼓舞,同时深感作为一名交通人的自豪和骄傲!”韦金城说,作为交通人、作为党员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为交通强国持续贡献创新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范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