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咖谈丨日照市作协主席夏立君:写作出发点要关怀眼下世界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1-04-22 267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杜鸿浩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合上《时间的压力》,再回味卷首钱起的这句千古绝唱,感觉对夏立君那丰沛的历史感更多了些理解。书中,夏立君和古人平视对话,他怜悯李斯,崇敬司马迁、屈原,喜欢曹操、陶渊明、李白,警惕商鞅……在夏立君的笔下,古人无不形神毕肖。

看过书的读者会好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有大局有细节、人性充沛的文章?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约访了该书的作者,山东省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日照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夏立君,听他聊聊自己的文学梦和人生经历。

一个和古人有关的文学梦

2008年深秋,上海松江小昆山镇荡湾村,一个中年男人在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墓前深长痛哭。

这个为古人痛哭的男人,就是夏立君。他曾在书中写道,这场痛哭,“我张开了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哭罢,“头昏脑胀,四肢尤其是手指发烧发麻。”

这份对古人难以自抑的感情,萌芽始于夏立君的儿童时代。

夏立君1962年生于山东沂南一个闭塞的村庄里,家里很穷,基本闻不到书香,但夏立君偏爱阅读,尤其喜欢读历史。

没有书,夏立君就读哥哥的课本,还常去村里的知青点借书读。那个时候,历史读物很有限。出于天生对文字的渴望,他逮到什么读什么。像一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小册子,夏立君都看得津津有味。“小册子里原始人举着木棒追逐野兽的图片,就引发了我儿童式的苍茫情感,久久不能释怀。这或许就是创作《时间的压力》的远因。”夏立君说。

阅读,先于写作,又作用于写作。上初中后,夏立君的作文便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作文课上总是拿他的文章当范文念。这一经历亦是激励他走上文学路的一个因素。

回忆起少年时光,夏立君说:“我后来的写作,往往都和历史有关联,少年时代历史方面的知识修养在我的创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从文学票友到专职作家

看夏立君的文学路,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夏立君52岁前,这个阶段的他,一直是业余创作状态。1981年临沂师专毕业后,做了十余年教师。1997年,他赴新疆支边,在喀什一所学校任副校长,一去就是三年。从新疆回来后,夏立君又在媒体行业工作了20年。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算起,到50岁出头时,夏立君只出版过两本书,但像《在西域读李白》《时间之箭》等文章却有不小的影响,有的文章入选大学语文课本、中学语文读本等。夏立君笑道:“长期以来,我就是个文学票友,创作成就很低。”

52岁后,夏立君的文学创作进入第二个阶段。他向单位提出申请,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创作中,最终花费了五六年时间完成了《时间的压力》。《时间的压力》是一本历史散文,书中的每个古人,夏立君都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查阅资料、写作。就拿李白来说,夏立君写他用了五万字,这其中下的功夫之深可想而知。

2017年6月,《时间的压力》获第二届“《钟山》文学奖”,8月,又获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12月由译林出版社结集出书。2018年8月,《时间的压力》斩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回想自己的这大半生经历,夏立君是充满感激的,“感谢生活的磨难。文学创作和个人的阅历经历密不可分,这些经历都丰富了我的人生,我的各种创作,散文、小说,乃至我的新闻写作都和这些经历密切相关,都是建立在这些经历基础之上的。”

充满在场感的历史写作

夏立君的散文,给我们一种生动的在场感。而要达到这个高度,需要作家系统的知识储备,以及卓越的哲思能力。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赴疆之初,夏立君把行李一减再减,就为了装下《李太白全集》和《史记》。他认为,没有比在西域读李白更好的环境了,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夏立君将《李太白全集》读了再读。50岁后,夏立君自觉已经勉强算是个读书人了,但仍需补课,需要系统深入研读,他又开始研究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这对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中国古代人物有着极为重要的观照作用。

“追求在场感,必须先打开自己。郑重地对待古文本、对待古人,以自己的情怀呼应古人情怀。”夏立君说,若对古人都不能真诚,对活人的真诚恐怕更是个问题。没有一朵鲜花需要镀金,没有一位古人需要后人的虚情假意。解读古人能否引起今日读者共鸣,这是文章能不能站住的根本问题。出发点若不是关怀眼下这个世界,何必叨扰那些长眠者的安宁呢。

因写作而生出“特别爱好”

夏立君儿时除了有个文学梦,其实还有个“乞丐梦”。原因很简单,长期处在闭塞环境的夏立君,渴望远方,他想出去看看。

自打走出山村,夏立君就爱上了用脚步丈量土地,他喜欢行走。去新疆支教的三年,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放弃坐飞机的待遇,独自一人乘车返程。那会儿,什么车他都坐,火车、汽车、牛车、马车……他一次次游荡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个人望向遥远雄伟的雪峰,一个人行走在见不到人影的沙漠戈壁,那种时空的苍茫和不断的思考与感受,不仅开拓了他的文学视野和人生视野,也让他对国家、民族和文化又有了一些新的观念。

在写古人时,夏立君还迷上了洗冷水浴。他在《时间的压力》后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冷水浴的方式:“自2016年始,我养成一新习惯:坚持冷水浴。以冷水浇腿脚,浇胸腹,浇头顶,最后是冷水浇背。我彻底明白为何会有‘冷水浇背’这词了。冷水浇背与浇其他部位大异其趣。只有浇背才会令你感到——那股冷气如冰如石,猛然亲近到了你的骨髓、你的神经。”

夏立君说,一位作家或诗人,理应是一个有自我革新愿望的人,一个对精神麻木保持警惕的人。有时,或许免不了需朦胧糊涂些。但若入麻木之境,再冷的水也不管用了。

如今,夏立君除了写作,还要忙作协的事情。2021中国(日照)散文季在山东日照举办,作为当地作协主席,夏立君很欢迎全国实力派作家的到来,他说:“他们的文章对我们本土作家认识地方文化又增加了一个视角,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迟至50多岁开外始能全职写作,夏立君常常感到焦虑和时间的紧迫,“以前觉得好像时间还有很多,但50岁时,突然发现,原来时间过得这么快。”

未来,夏立君还想继续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他说:“埋头读写是我追求的生活。碌碌半生,能落根于文学也算幸运。若再用五年、十年去做同一件事,难道不应将事情做得好些吗?”


作家简介:

夏立君,1962年生于沂南,现居日照。山东省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日照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散文代表作《时间的压力》,另有文集《心中的风景》《时间之箭》《时间会说话》等。小说代表作《天堂里的牛栏》《草民康熙》等。作品入选大学语文课本、中学语文读本等,入选《新中国七十年文学丛书·散文卷》等。以散文集《时间的压力》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另获钟山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

责任编辑:孙远明

孙远明

多走、多看、多想、多写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杜鸿浩

您身边的暖心事儿小感动,欢迎爆料@我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