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齐春赞
老人们说,青岛沿海自古有睡火炕的习惯,睡火炕离不开铺席子。所以过年在供桌前悬挂宗谱时,也要先挂苇帘。在城阳棘洪滩一带,这一民间技艺已流传百余年。
初次见到胡维智老人,是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他蜷着身子坐在一堆散乱的芦苇杆中央,仔细打理着每一根苇杆上的皮叶。因为耳背,直到我走到他眼前才被发觉,热情的跟我招手。在随风被刮起的苇叶中,老人家像个认真的孩子。
胡维智,83岁。从11岁开始学着编席子,坚守在棘洪滩这片土地上已经70年有余了。
“苇帘的制作,其实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老人说,每年阴历九月正是割芦苇的季节。用来制作苇帘的芦苇很有讲究,太早太晚质量都不行,要等到芦苇发黄略带青色的时候最好。
苇帘的制作也很有讲究,依靠芦苇秆天然的骨节拼出来门楼、烛台及菱形福字,“下面的图案代表门楼,往上是烛台,还有火苗,最上面的菱形是用来贴福字的。”老人说。
说着,老人拿出两根上面带有铁环的木桩,这是制作用的支架,将一根颜色发黑形似扁担的长棍搭在铁环上,然后将几个线坠挂在“扁担”上,线坠的数量根据苇帘的规格来定,这样一套制作工具就完成了。由于长年累月使用,“扁担”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勒痕。
老人家说:“现在基本上都不干了,不挣钱,我也就是喜欢。”在当地,与胡维智同龄或小一点的人几乎都会这门手艺,但是都已不再从事编织工作。如今,他已将技艺传授给了二儿子,胡家的芦苇帘编织也已经传到了第五代。
“要传下去,这个手艺不能丢啊。”老人摸着手边的席子说。
年俗,这份一年到头等来的仪式感,在时尚的岛城有多种不同的诠释方式,是老一辈心心念念的苇帘,是给全国各地的人们送去祝福的王哥庄大馒头,亦或是充满故事的饽饽榼子。在这背后,传承的是文化,守住的是人情和浓浓的年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