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湿地和谐共生,这里是典范

齐鲁晚报电子报 2020-05-19

一纸蝶变只为一城

0531-8519370013869196706

读者热线>>>

找记者上壹点

2020.5.19

星期二

本报济宁5月18日讯(记者马晓伟于伟)2020年是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攻坚之年,年内将再新建完善小微湿地60处,完成湿地保护修复10万亩,确保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生态成就,是目前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国际生态名片,每三年开展一次认证提名。

自2018年10月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以来,济宁围绕城市湿地生态建设、重要湿地建设、小微湿地建设、湿地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湿地管理体系建设等六项建设任务,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加强湿地建设,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水平。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市域重要河流水库和市级以上湿地公园等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体,采取生态补水、退池还湖等湿地生态修复方式,对南四湖、泗河等河流进行水系提升,2019年完成湿地保护修复10万亩,建设湿地乡镇17个、湿地村居28个、小微湿地62个。

今年2月份,国家林草局确定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遴选名单,济宁位列7个城市之一。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不但可以增加济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

作为全省湿地大市,济宁河湖众多,湿地面积已达15.88万公顷,湿地率14.2%,湿地保护率77.38%,且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6处,完全具备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基本条件。与其他城市相比,济宁还在鸟类资源、历史文化和工作组织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2020年是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攻坚之年,将继续实施城区及环城生态湿地建设,再新建完善小微湿地60处,完成湿地保护修复10万亩,完善提升宣教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开展高规格、高层次、高深度、全方位湿地宣传,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确保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航拍太白湖湿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张六一摄

扫码看视频。

专家声音:展示和谐共生典范向世界传播济宁模式

□延伸阅读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今明两年修复20万亩

在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评审委员会委员雷光春表示,济宁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获得国家评审通过,并上报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这充分体现了济宁市在湿地保护修复、城市发展规划、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将向全世界展示“运河之都”人和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雷光春看来,城市因湿地而兴,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抵御洪水、休闲旅游、环境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缓气候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对湿地生态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济宁以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为契机、引进全球智慧、打造国家生态特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开展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面向全球的创新平台,实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生态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生态高科技公司,向世界传播济宁模式。

新闻发布会现场。

根据《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实施意见》,到2021年,济宁将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20万亩,新建或完善小微湿地120处,湿地率达15%以上,湿地保护率80%以上。

济宁城区重点做好城中人民公园湿地、南池公园湿地,城南太白湖湿地,城东高新区蓼河湿地,城北任城区翠湖湿地,城西嘉祥吉祥湖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围绕“生态环”建设,逐步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特色水城风貌。

着力推进南四湖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及曲阜孔子湖、邹城太平、泗水泗河源、微山微山湖、金乡金水湖、梁山水泊6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小微湿地的创建和提升工作,到2021年全市创建湿地乡镇30个、村居50个,小微湿地120处。

此外,推进湿地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湿地管理体系建设。到2021年,依托35处湿地公园,开展湿地观光体验,生态旅游,水产品加工,种植水芹、芡实、花卉等水生经济植物,发展湿地生态经济示范区2万亩,湿地生态旅游人次达到800万以上;在嘉祥吉祥湖和太白湖湿地各建设1处湿地学校,在济宁高新区蓼河湿地和任城区翠湖湿地各建设1处湿地文化宣传基地,确保公众对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联动网络,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于伟

■今日本报B01-B04■本版编辑:崔培■组版:曾彦红■校对:张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