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权威!部省共建国家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解读

齐鲁壹点 2020-01-14 9532

2020年1⽉10⽇,《教育部、山东省人⺠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地的意⻅》(鲁政发〔2020〕3号,以下简称《意⻅》)正式印发。

现将⽂件精神解读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度重视职业教育⼯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主持审议《国家职业教育改⾰实施⽅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的重⼤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东省坚持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建⽴起⽀持职业教育改⾰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全国前列,在国务院⾸批激励的全国职业教育改⾰成效明显省份中,⼭东作为6个省份之⼀⼊选。进⼊新时代,特别是⼭东被确⽴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对职业教育改⾰发展提出新的更⾼要求。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助⼒新旧动能转换,2019年7⽉,省委书记刘家义与教育部部⻓陈宝⽣达成共识,确定在⼭东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地,探索确⽴新时代中国特⾊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为全国职业教育改⾰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的经验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地(以下简称“职教⾼地”)建设,是落实“职教20条”的“⼭东⾏动”,是⼭东深化教育改⾰、以⼈⼒增值赋能⾼质量发展的重⼤机遇,是推进“两区建设”的重⼤举措,肩负着探索确⽴新时代中国特⾊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的重⼤责任使命。

《意⻅》共8部分、30条,附教育部9项⽀持政策清单、⼭东省45项⼯作任务清单。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东样板”承担重⼤责任使命。《意⻅》提出,⽀持⼭东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率先建⽴新时代中国特⾊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是为⼭东省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提供技术技能⼈才⽀撑,三是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四是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改⾰⼤发展找准突破口和着⼒点。通过部省共同努⼒,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的中国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平发展、促进⾼质量就业。

(⼆)全⾯落实“⾼度重视、加快发展”的总要求

1.让政治家、教育家治校办学。抓住领导⼲部这个“关键少数”,《意⻅》提出,探索公开遴选聘⽤职业院校领导班⼦⼈员,在全省范围内建⽴公办⾼职院校领导⼲部科学的选⽤、培养、交流、退出机制,让政治家、教育家管好办好职业院校。

2.部省“⼀把⼿”担纲建设职教⾼地。为形成职教⾼地建设合⼒,《意⻅》提出,建⽴领导⼩组,由⼭东省委书记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共同担任组⻓,分管副部⻓和分管副省⻓担任副组⻓,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东有关部⻔为成员;还组建由教育部职成司司⻓和⼭东省委副秘书⻓、省政府副秘书⻓3⼈牵头的⼯作专班。

3.“⼀市⼀策”制定实施⽅案。为推动政策落地落实,《意⻅》提出,各设区市分别制定“⼀市⼀策”实施⽅案,报教育部和省政府备案。还要求各级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履⾏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作为对其及有关部⻔领导班⼦和领导⼲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4.让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更顺畅。为强化资源整合、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贡献度,《意⻅》提出,以设区的市或县(市、区)为单位推进技⼯学校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融合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程序纳⼊⾼等职业学校序列,对符合条件的⾼职院校可按程序加挂技师学院校牌,由教育部⻔牵头建⽴完善教育教学、学⽣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等教育业务统⼀管理的机制。

5.“5个办学⾃主权”实⾏事后备案。将办学⾃主权还给学校,把责任落到学校。《意⻅》提出,赋予学校更多⾃主权,由学校在限额内⾃主设⽴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备案,⾃主设置岗位,⾃主确定⽤⼈计划,⾃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在相应⼈事考试官⽅⽹站公开招聘岗位信息、⾃主招聘各类⼈才,实⾏事后备案。探索由学校⾃主聘⽤内设机构⼲部。

6.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教育耗材多,办学成本⾼,没有真⾦⽩银的⽀持,不可能有⼤的发展。《意⻅》提出,确保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向职业教育倾斜,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探索建⽴“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提⾼公办职业院校⽣均拨款标准;⽀持学校申报地⽅政府专项债券。

(三)搭建有利于技术技能⼈才成⻓的“⽴交桥”

7.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意⻅》提出,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持⼭东把中等职业教育确⽴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培养基本劳动者和⼀般技术技能⼈才,同时为⾼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源。

8.让不同学校不同特⾊。着眼于各类⼈才成⻓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意⻅》提出,协同推进⾼中阶段教育改⾰,探索举办⽂理⾼中、科技(技术)⾼中、语⾔⾼中、艺术⾼中、体育⾼中、综合⾼中,不同学校不同特⾊,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9.让中职⽣和⾼中⽣“双向流动”。《意⻅》提出,探索逐步打破普通⾼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在保持⾼中阶段教育职普⽐⼤体相当的地⽅,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普通⾼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

10.半数左右省属本科⾼校“转型”。为促进⼤学分类改⾰,培养更多务实致⽤⼈才,《意⻅》提出,⽀持⼭东把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校转型为应⽤型本科⾼校,确保办学既能“上接天线”、⼜能“下接地⽓”。

11.⾼职院校也能办本科教育。⾯对⼯业4.0对技术技能⼈才要求的不断提⾼,传统的技⼯已经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作任务,需要⼤批复合型、创新创造型技术技能⼈才。为切实解决⼭东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的⾼技能⼈才短缺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注⼊新的动⼒,《意⻅》提出,⽀持⼭东以⾼⽔平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为突破⼝,在进⼊“双⾼计划”的⾼职院校的⻣⼲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提出教育部为⼭东增加职业教育本科计划、专业硕⼠和专业博⼠计划,指导⼭东制定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12.各层次职业教育联⼿为学⽣成⻓“铺路搭桥”。⼭东从2013年起,以应⽤型⼈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在适合的专业中开展中职与本科“3+4”、⾼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前试点专业点156个,年均培养规模8310⼈。健全初中后五年制⾼等职业教育制度,专业点数1500个,占中职专业点数的近40%,年均培养规模10万⼈。为确保扎实推进,《意⻅》提出,⽀持⼭东⻓学制培养⾼端技术技能⼈才,探索中职与⾼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型本科“3+4”、⾼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型本科“3+2”对⼝贯通分段培养。

13.在⾼职“质量型”扩招上做表率。按照国家统⼀部署,⼭东⾼职实际扩招11.46万⼈,超出规定任务4.61万⼈,有效缓解了就业压⼒。为确保培养质量,《意⻅》提出,⽀持⼭东进⼀步加强扩招后⾼职学校师资、教材、学制、条件、管理等⽅⾯保障,在确保质量型扩招上做好表率。

14.畅通⾼层次应⽤型⼈才培养通道。着眼于破解技术技能⼈才成⻓“天花板”问题,《意⻅》提出4项举措,⼀是⽀持⼭东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相衔接的⼈才培养体系;⼆是⽀持“双⾼计划”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与具有硕⼠学位授予权的应⽤型本科⾼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三是新增专业学位硕⼠点招⽣以招收应⽤型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和⾼职院校同等学⼒毕业⽣为主,新增本科(含专升本)、硕⼠招⽣计划分别主要⽤于应⽤型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四是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招⽣类别由⼭东⾃主确定⽐例,单列计划、单独录取。

15.“职教⾼考”让更多⼈才脱颖⽽出。为破解“千军万⻢挤独⽊桥”,为学⽣依照兴趣和禀赋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成⻓渠道,《意⻅》提出4项举措,⼀是制订职业教育考试招⽣改⾰实施⽅案,完善“⽂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办法;⼆是健全中⾼职与本科衔接培养的考试招⽣办法;三是指导和⽀持⼭东应⽤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和专业更多招收中、⾼职院校毕业⽣;四是研究单独招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赛、中国技能⼤赛、世界技能⼤赛等优秀选⼿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才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具体办法。

16.着⼒培养培训实⽤型⼈才。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意⻅》提出,指导职业院校承担更多职业技能提升⾏动计划任务,年培训量达400万⼈次以上。试点建⽴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征信系统,诚信记录向社会公示。

(四)着⼒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平和服务能⼒17.建设职业院校的“双⼀流”。全省现有65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位;15所“双⾼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位。为进⼀步增强服务能⼒,《意⻅》从学校、专业两⽅⾯提出措施:⼀是重点建设10所左右⾼⽔平⾼职学校和50所左右⾼⽔平中职学校,教育部滚动⽀持⼭东20所左右⾼职学校列⼊“双⾼计划”;⼆是重点建设300个左右⾼⽔平中职专业(群)、150个左右⾼⽔平⾼职专业(群)。

18.优质中职可举办五年制⾼职教育。为增强中职学校服务县域经济能⼒,《意⻅》提出,⽀持⼭东遴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职教育、技术推⼴、劳动⼒转移培训和社会⽣活教育为⼀体的职业学校。

19.办有质量、有标准、有尊严的职业教育。近年来,⼭东投⼊1.93亿元,开发了⼀系列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下⼀步,《意⻅》提出,修订开发500个左右具有地⽅特⾊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开发国际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与实施评价体系。还提出,聚焦课堂“主阵地”,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动。

20.⾃主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全省有218所学校承担1+X证书制度试点,试点规模为45200⼈。为推动1+X证书制度深⼊开展,《意⻅》提出,⽀持⼭东⾃主确定适合的职业技能领域,遴选组织具有⾏业影响⼒、社会公信⼒的品牌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条件成熟时优先列⼊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录。

21.学分也能存“银⾏”。为破解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难题,《意⻅》提出,建设⼭东省学分银⾏,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落地⼯作机制、标准体系和实现路径,实现基于能⼒标准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试点经验。

22.让“第三⽅”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意⻅》提出,制定应⽤型本科⾼校、职业院校评价标准,实⾏客户评价、同⾏评价、第三⽅评价;改组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业指导委员会,对职业院校办学和产教融合效能开展评价;把第三⽅评价评估结果作为对相关院校政策⽀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

23.技能⼤赛也要“转型发展”。⼭东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赛成绩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位。为让⼤赛惠及更多学⽣,《意⻅》提出,⽀持⼭东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赛,实施开放式、普及性⼤赛新机制。

(五)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24.让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受益者。《意⻅》提出,明确国有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责任,⿎励⽀持⼤型⺠营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持国有企业办好做强职业院校,推动国有企业和⼤型⺠营企业率先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还提出,⿎励⽀持社会⼒量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级学院,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

25.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可抵免。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意⻅》提出,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融+财政+⼟地+信⽤”组合式激励政策。⾃2019年1⽉1⽇起,对纳⼊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教育附加。

26.建设⼀批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以重⼤项⽬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提出,每个设区的市⾄少建设⼀个共享性的⼤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持5个左右城市、30所左右⾼职院校、150所左右中职学校和部分职教集团、1000家左右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试点,建设3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10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六)建设⼀⽀群英荟萃的“双师型”队伍

27.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为解决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意⻅》提出3项过硬措施,⼀是⽀持1-2所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学,⼆是分专业⽀持⼀批⾼⽔平⼯科院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是探索有条件的优质⾼职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师范⼤学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

28.把好职教师资“准⼊关”。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说的。《意⻅》提出,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探索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作经历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中招收教育硕⼠,定向培养职业教育师资。

29.建⽴⾼⽔平教师引进“绿⾊通道”。《意⻅》提出,业界优秀⼈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通过直接考察的⽅式招聘;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参照⾼级专业技术职务⼈员平均薪酬⽔平核拨财政经费,让职业院校⼴纳业界精英,成为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地。

30.校企专业⼈才可“双向流动”。《意⻅》提出,推动企业⼯程技术⼈员、⾼技能⼈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企业⼈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纳⼊其业绩考核评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

31.⽤灵活的薪酬政策激发创新创造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改⾰教师绩效⼯资制度,吸引⼈才、激励⼈才、留住⼈才。《意⻅》提出,公办职业院校绩效⼯资⽔平最⾼可达到所在⾏政区域事业单位绩效⼯资基准线的5倍;对学校以年薪制、协议⼯资、项⽬⼯资等⽅式引进⾼层次⼈才予以倾斜,在绩效⼯资总量中单列。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结余,可提取50%以上⽤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单位绩效⼯资总量管理;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当年本单位绩效⼯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基数;对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资总量增⻓挂钩;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七)建设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新⾼地”

32.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度。《意⻅》提出,⼀是研究制定⼭东省扩⼤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指导意⻅,定期举办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是⽀持国(境)外⾼⽔平应⽤技术型⾼校在⼭东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国(境)外知名企业在⼭东独资办学,⿎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东举办职业院校;三是⽀持⼭东职业院校在国(境)外建设“鲁班⼯坊”;四是加快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试点证书培训资源双向交流,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平。

33.让国际经验中国化。《意⻅》提出,建好⻘岛中德职业教育基地,总结基地“双元制”试点经验,推⼴建⽴中国特⾊“双元制”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与德国、瑞⼠等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业协会深度合作,进⾏本⼟化实践,探索中国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才培养模式。

(⼋)营造技术技能⼈才成⻓的良好环境

34.让技术技能⼈才成为“⾹饽饽”。着眼于解决职业教育吸引⼒不⾜问题,《意⻅》提出,清理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对技术技能⼈才的歧视政策,贯通⾼技能⼈才与⼯程技术⼈才职业发展通道,试点建⽴若⼲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示范园和项⽬,⿎励企事业单位设⽴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建⽴技术技能⼈才休疗养制度,设定⼭东省技术技能⼤师称号,遴选⼭东省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才和享受省政府技能特殊津贴⼈员并给予相应奖励或津贴。

35.建设⼭东职业教育研究⾼端智库。《意⻅》提出,筹建⼭东省教育和产业⼈才研究院,开展职业⼈才供需研究;⿎励⽀持聘请⼀线优秀教师、技术技能⼈才担任兼职教研员;增列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博⼠计划;⽀持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36.营造⼈⼈皆可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为营造良好氛围,让“崇尚⼀技之⻓,不唯学历凭能⼒”成为社会共识,《意⻅》提出,修订《⼭东省职业教育条例》,表彰奖励职业教育改⾰成效明显市、县(市、区)和院校,在墨⼦、鲁班、奚仲故⾥的枣庄市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好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徐玉芹 王凯 

责任编辑:张志远

王凯

齐鲁晚报教育小学徒,爱拍、爱想、常思考。记录身边,传播美好。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巩悦悦

不忘初心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徐玉芹

专注高考新闻报道16年,山东高考生家长最信赖的“老徐”来了。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