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拂开麻湾险工的薄雾,迷彩身影列队前行,他们时而俯身细察、时而驻足记录,脚下便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这支队伍,是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25年来默默守护着黄河东营区段。
这里是黄河尾闾急转90度的咽喉要道,经历过1937年正觉寺决口的呜咽,也续写着新时代的安澜。从2001年首创民兵上堤驻防,到如今“三位一体”现代化体系的成熟构建,他们古铜色的面庞与黄河水交相辉映,把“黄河宁,天下平”的千年哲思,熔铸成二十五载从未动摇的坚守。
2025年民兵上堤驻防
是什么让他们在质疑中扎根、在洪峰前挺立?近日,我们对这支成立了25年的黄河民兵抢险队进行了探访,看他们如何以忠诚与担当,在母亲河畔续写护佑安澜的壮阔篇章。
精神基底
刻入血脉的历史使命
一支队伍,从最初的构想萌芽,到如今的凝聚成钢,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汛期里,李建国总爱蹲在麻湾险工坝头,用掌心摩挲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石头。“你听,这底下‘咚咚’的声,是黄河在跟咱说话哩。”他耳朵贴着堤面,像在倾听一位老友的絮语——这是他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听浪法”,如今成了与5G监测无人机互补的“土智慧”。
12公里的河道,藏着太多沉甸甸的记忆。1937年正觉寺决口时,李建国的祖父背着幼子紧急搬离了老房子。1946年麻湾险工奠基时,祖父又带着乡亲们捐石捐料、扛石垒坝。“爷爷说,治住黄河,咱子孙才能有活路。”李建国的指节叩着堤岸,声响与浪涛共振。
早期黄河民兵训练
2001年春天,当组建黄河民兵抢险队的消息传到龙居镇,刚刚退伍的李建国第一个报了名。“俺爹是老治黄人,他说这差事比啥都光荣。”第一次上堤,他在防汛日志上抄下“黄河宁,天下平”六个字,笔锋戳破了纸。那年汛期,他跟着老师傅们在暴雨里巡堤,脚下是祖父垒筑的坝头和父亲踏足的道路,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谓使命,就是把前人没走完的路,接着走下去。
回顾人民治黄历程,从1946年“复堤自救,保卫家园”到“拆小家、顾大家”的献砖献石运动,从“除害兴利”总方针的提出到历次大洪水“人在堤在”的防汛奇迹……这份从历史深处涌流的责任感,是这支队伍刻入血脉的历史使命,成为25年坚守的精神基底。
素质基底
淬火成钢的专业信念
一支队伍,从被质疑“土把式扛不起技术活”,到在洪峰浪尖交出零失误答卷,是什么底气在托举?
龙居镇老民兵刘建文书房的玻璃柜里,有本泛黄的训练手册。翻开手册,密密麻麻记录着6大类家伙桩拴法图解、12道铅丝笼编织工序详解……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与执着。
据刘建文回忆,每年驻防前期,他们都要开展训练,清晨6点的负重跑步,烈日下的队列操练,武装部教官的哨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而河务局工程师的严格更令人难忘:“编铅丝笼时,错一根铁丝就要全部拆开重来。”说着,他下意识地做了个绞紧铅丝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黄河较劲的日日夜夜。
秋汛防守夜间根石探测
2021年10月,黄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洪水。2021年10月4日,凌晨,暴雨。民兵队长尚小凯带着队员在堤坝上巡查。凭着“看浪形、辨水声”的经验,在一处不起眼的石坡处,发现了根石走失的迹象。“这本事不是天生的,是每年三伏天在烈日下练出来的。”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手里的探测杆精准地刺入水中——动作,与手册里的示意图分毫不差。
2021年10月8日下午2点,在东营区河段赵家滩滩区,一阵阵手硪打桩号子声响彻岸边。队员们开展实战教学,向上堤驻守的8个镇街应急排讲授、操作捆抛柳石枕、挂柳防浪等防护措施的作用及制作方法,加强生产堤防护,以应对长时间大流量过程和黄河3号洪水的到来。
民兵荣誉墙
荣誉室里,防汛演练优胜单位、抗灾救灾先进集体的各类奖牌一一陈列,背后是一次次实战和演练中的优异表现。这支队伍在淬火中炼就专业底气,成为25年坚守的素质基底。
制度基底
生生不息的机制活力
一支队伍,从“怕两头落空”的担忧,到“三位一体”体系高效运转,是什么纽带在维系?
东营河务局档案柜里,2001年的那份泛黄的《民兵驻防试点方案》上藏着最初的答案。“当时区政府、人武部、河务局开了十多次协调会,才定下‘谁来管、怎么训、干啥活’的规矩。”参与方案制定的老职工回忆。后续推出的《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职责》《驻防纪律》等文件,让制度保障从“口头约定”固化为“铁规铁纪”。
时光在磨合中沉淀出章法。每年驻防初期,两周的军事与技能训练雷打不动。人武部教官负责锤炼作风,东营河务局麻湾管理段党支部优秀党员充实到民兵队伍中担任队长和技术骨干,让技术传承始终裹着红色基因的温度。
日常训练
后勤保障从“将就够用”提质为“坚实托底”。2018年的民兵营房解决了“有处住”的难题,2020年的民兵训练基地实现了“有处训”的突破,2023年的防汛抢险演训基地则达成了“训得精”的跃升。
2022年夏天,地方应急连加入驻防时,新老队员在公示栏前驻足——“综合调度隶属区政府、军事训练归口人武部、技术指导依托河务局”的分工表赫然在目,轮训表排满整个汛期,谁值勤、谁备勤一目了然。
“十余次协调会”的磨合,第一份方案的敲定,营房、基地的迭代,职责手册、轮训表的完善,环环相扣的保障体系,最终淬炼成“以群补专、专群结合、政府主导、河务参谋”的“1+N”模式,成为25年坚守的制度基底。
参加2024年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练
25年,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锐不可当的坚守,是永继不绝的传承。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一支实现汛期上堤驻防的现代化抢险队伍,用行动践行东营治黄人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邱殿才)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