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从《唐人街探案》系列横扫87亿元票房,到《消失的她》以“反恋爱脑”引爆33亿元票房,再到2025年暑期档新作《恶意》十日破2亿元,陈思诚执导或监制的电影作品,已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商业电影生产体系,这套体系以工业化生产、类型融合和商业化运作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陈思诚电影”爆款法则。
新片赢得票房输了口碑
2025年暑期档,陈思诚以编剧兼监制身份推出的悬疑新作《恶意》如期而至。这部改编自小说《恶女阿尤》的影片,开场即以"抗癌网红女孩与护士双双坠楼"的强设定抓人眼球,延续了陈思诚一贯的悬疑风格,层层剥开网络暴力、人性灰度等议题。
影片通过四位"恶女"的命运交织,构建了一个"无人清白"的灰色世界。这种人物塑造打破了商业电影非黑即白的传统设定,是陈思诚在创作上的再次尝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将矛头直指网络暴力。陈思诚曾在路演中多次提到,“没有任何人在真正意义上是经得起网络放大镜的检阅的,我们不要回避人天然的所有的瑕疵”,网络舆论一旦失控,人性中天然的弱点就会被放大为“恶”。通过叶攀从"真相追寻者"到"被真相反噬者"的身份转换,影片揭示了"键盘侠"与"牺牲品"角色的荒诞互易。这种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捕捉,正是陈氏电影屡试不爽的票房密码。
票房稳健攀升的同时,《恶意》的却口碑持续下滑,不少观众对其推理逻辑的孱弱和议题深度的浅表性提出质疑。影片最大的遗憾在于"破案过程过度依赖偶然性与外力",而非主人公的智慧推演,每一次关键突破都缺乏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削弱了悬疑电影最核心的解谜快感。这种"强行反转"的叙事策略,虽然能制造短时的戏剧冲击,却因缺乏合理铺垫而显得生硬做作,降低了可看性。
陈思诚模式的成型之路
陈思诚的电影版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回望其创作轨迹,从演员转型为导演的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用3000万成本换来上亿回报,初步展现了其商业嗅觉;到《唐人街探案》系列构建侦探宇宙;再到《误杀》《消失的她》形成成熟类型范式,陈思诚逐步打磨出一套可复制的电影生产机制。
本土化翻拍是陈思诚内容策略的基石。与许多导演执着于原创剧本不同,陈思诚的多数成功作品都有明确的海外蓝本:《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误杀2》改编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消失的她》则购买了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的版权。这种策略极大降低了创作风险,经过市场验证的故事框架确保了叙事的基本可看性,而本土化改编则赋予影片在地情感共鸣。以《消失的她》为例,陈思诚团队早在三年前就取得"泰国孕妇坠崖案"当事人授权,既规避了抄袭争议,又为影片注入了社会真实事件的厚重感。这种"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创作方法,虽然常被诟病缺乏原创性,却有效保障了影片的商业底线。
工业化生产是陈思诚模式的技术支撑。从《唐探》系列开始,陈思诚便有意识地向好莱坞工业体系靠拢,建立科学、高效的制作流程。这种工业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如《唐探3》成为首部全程使用ARRI ALEXA 65摄影机拍摄的国产电影;更表现为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唐探2》在纽约时代广场实景拍摄飙马车戏,《唐探3》1:1还原东京涩谷十字路口,这些高难度场景的成功完成,展现了陈思诚团队出色的现场调度与执行能力。到了2024年的《解密》,陈思诚的工业化探索更进一步,影片动用超过千人的剧组,通过精细的部门协作完成了"红色沙滩""巨型怪兽"等复杂特效场景,尽管这些镜头在成片中占比不高,却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商业化运作则是陈思诚模式的市场引擎。与许多导演将创作视为艺术表达不同,陈思诚毫不掩饰对商业成功的追求,他曾直言:"好电影,还是一部好卖的电影,我果断选择了后者"。通过壹同传奇等多家关联公司,陈思诚掌握项目主导权,并与万达、阿里影业等巨头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目前陈思诚名下的企业涵盖影视制作、艺人经纪等多个领域,签约艺人包括刘昊然、文咏珊等,一个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辐射全产业链的"陈思诚电影宇宙"已初具规模。
题材、叙事与IP运营的三重奏
剖析陈思诚电影屡创票房奇迹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大核心要素: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强类型化的叙事风格,以及系统化的IP运营策略。
陈思诚作品有对社会情绪的精准号脉,这使得陈氏电影总能引发远超影片本身的话题发酵。《误杀》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通过"小人物反杀"的情节设计宣泄情绪。今年的《恶意》延续了这一策略,将矛头指向网络暴力。虽然这种对社会议题的处理常被批评为"浮于表面",但不可否认它有效撬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影片注入了商业活力。
强类型化的叙事风格同样独树一帜。“陈氏悬疑”逐步形成“悬疑+强刺激+喜剧”的悬疑公式,"料要足,味要浓"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唐探》系列中,他采用固定的主角设定,将悬疑与喜剧元素大胆混搭,通过王宝强的夸张表演中和推理的严肃性,有效地超越了类型片常见的圈层局囿;在《消失的她》中,则尝试"悬疑+爱情"的类型融合,用唯美画面包装暗黑故事。这种类型杂交不仅丰富了观影体验,更拓宽了受众基础,使影片能同时吸引多类观众。在叙事技巧上,陈思诚深谙"反转"之道:《误杀》中棺材盖上的血手印、《消失的她》中假妻子身份的层层揭露,都成为影片的高光时刻。为了强化戏剧张力,陈氏电影常采用高度风格化的视觉语言——《消失的她》中红绿撞色的酒店场景、文咏珊饰演的"蛇蝎美人"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表现主义色彩。
与单打独斗的创作方式不同,陈思诚始终以"宇宙思维"规划项目发展。《唐人街探案》系列是最典型的案例。从电影到网剧,再到计划中的动画番外,唐探宇宙已形成完整的内容矩阵。《消失的她》成功后,陈思诚迅速启动《消失的TA》项目,并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发系列微短剧,展现了极强的IP衍生能力。这种系列化运作不仅降低了单个项目的市场风险,更通过内容联动形成规模效应,最大化IP的商业价值。
在演员使用上,陈思诚也体现了鲜明的"品牌化"思维——刘昊然、王宝强成为唐探系列的固定面孔;文咏珊从《唐探3》到《误杀2》再到《消失的她》持续亮相;新人荣梓杉则通过《外太空的莫扎特》《解密》等片获得力捧。这种稳定的演员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表演质量,又强化了"陈思诚作品"的品牌一致性。
原创匮乏成为其发展瓶颈
从产业角度看,《恶意》的联合出品方名单依然星光熠熠,包括陈思诚主控的壹同传奇及多家影视巨头,显示资本对其模式的持续看好。但观众审美疲劳的迹象日益明显,原创力的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商业诉求与作者表达之间的张力也愈发难以调和。这些问题的叠加,正在动摇陈思诚商业模式的根基,是固守成功公式坐吃山空,还是突破自我寻找新的创作可能?这位"百亿导演"正站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陈氏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往往呈反向走势,比如《消失的她》豆瓣开分7.5,最终跌至6.7;《恶意》同样陷入"票房攀升、评分下跌"的怪圈。这种分裂背后,是观众对陈氏套路的日渐熟悉与不满。随着观众观影经验的积累,对类型片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感官刺激转向更精细的叙事逻辑和更深层的人文关怀。《恶意》中"依赖视频证据推进剧情"的偷懒写法,显然无法满足日益成熟的观众期待。
更为致命的问题则是原创力的匮乏。纵观陈思诚的作品序列,除《外太空的莫扎特》这一失败尝试外,几乎所有成功作品都建立在改编或翻拍基础上。《误杀》系列、《消失的她》均有明确的海外原型,《恶意》改编自小说《恶女阿尤》。这种"翻拍"虽然降低了商业风险,却使创作始终停留在"二次加工"层面,难以形成真正的艺术突破。
面对这些挑战,陈思诚并非没有警觉。“我永远觉得真正好的艺术应该是能达到雅俗共赏,各取所需的。我不认为空谷幽兰的这种所谓的艺术是我欣赏的艺术,我欣赏的艺术是能被大众接受的。所以我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样的风格,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的行程轨迹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我从来不在某个位置或状态驻足不前,而是永远在路上。”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