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耿井村的村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响起,当河口区孤岛镇西韩村崭新的柏油路延伸至槐林深处,当垦利区垦利街道七村的“入海口”大米通过直播间飞向全国……今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东营市5个村庄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它们以各具特色的生动实践,成为东营市推进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探寻其成功之道,文化赋能、协同共建、文明铸魂这“三重密码”清晰可见。
文化赋能:让传统唤醒振兴活力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文化正是激活产业的那一泓清泉。在“稻香七村”的直播间里,有机富硒大米订单纷至沓来。七村深谙“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之道,建加工厂、创品牌、办音乐啤酒节,将稻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建成日加工30吨的大米加工厂,注册“入海口”商标并通过认证,将传统的“田间”批发转变为“云端”下单,成功打造享誉黄河三角洲乃至全省的大米品牌。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大锅炖”、静心阅读、欣赏田野风光,还能在村史馆追寻红色历史,乡村休闲旅游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在此尽显。
这种文化对产业的催化作用,在南岭村展现得更为厚重。盐窝镇投入1200万元精心打造“老街长巷”,让扬琴戏、老作坊沿街“复活”,非遗大集汇聚八方技艺精华,使5公里古街蝶变为文旅新地标。而颜一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巧妙融合乡情记忆馆与党群服务、健康医疗,筑起村民的“精神家园”。这些探索深刻揭示: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创造性结合,便能激活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让文明传承变得可感可及。
协同共建:借合力破解发展难题
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单打独斗力量有限,凝聚合力方能事半功倍。站在西韩村笔直的柏油路上,村支书韩志刚难忘油地携手的温度:“孤岛采油厂150万元专项资金,彻底扭转了村庄旧貌。”这条由油地共建专班推动的“惠民路”,更延伸出互派挂职、常态协调的长效机制,成为资源整合的典范。
协同之力在片区发展中同样绽放异彩。作为黄河廊道慢生活体验区核心村的七村,联合周边五村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升行动”,通过平台联建、产业联兴,带动片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30万元。各村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推进北尚屋村“荷美尚村”、左一村“水榭梨乡”“元善左一、福禄之乡”、左二村亲子庄园、七村休闲度假村、六村中草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低成本配套休闲设施,特色化推出农家乐、大锅炖、烧烤等,策划文娱活动,实现“吃喝玩乐游娱购”一条龙服务。
观念的突破同样是协同发展的关键。广饶街道颜一村的党支部破除固守农业的旧观念,利用区位优势,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仅显著增加了村民收入,更使村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其倾力打造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集老年活动中心、乡情记忆馆、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全方位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统一规划排水系统、铺设人行道,彻底解决民生难题,彰显了协同共建惠及民生的深度。
文明铸魂:以新风浸润乡土肌理
产业的繁荣与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明新风的培育则为其注入了灵魂。“一根扁担宽又宽,一个故事永流传……”耿井村的村歌不仅传唱着历史,更凝聚着新时代的文明风尚。该村立足村民参与、满意、受益,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以村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移风易俗是文明铸魂的重要体现。“喜事丧事一律‘俭’办!”耿井村红白理事会的倡议掷地有声。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枢纽,年均开展志愿服务30余次,改造喜事大厅、组建文体队伍,让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广饶县广饶街道颜一村则将“推进移风易俗”明确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整治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标杆。
文明新风的传播需要创新载体和润物无声的浸润。在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古色古香的“老街长巷”不仅是文旅地标,更是传播新风的舞台。村口戏楼下,村民正欣赏着移风易俗主题的吕剧小戏《圆梦》。利津县广泛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创作《评选风波》《圆梦》等乡村题材作品,通过“小戏小剧”形式宣传政策、倡导新风。同时,利用宣传大屏、广播、文化长廊及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平台,全面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和文明理念宣传,大力倡导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南岭村在悠扬的扬琴声中传递“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的新风,引导群众广泛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俗。这些实践深刻表明,文明村镇的根基在于以文化人——通过机制创新与阵地建设,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滋养。
从耿井的村歌到南岭的琴韵,从西韩的油地携手到七村的片区联动,东营五村的生动实践有力印证:全国文明村镇的炼成,核心在于以文明新风塑魂、以协同机制聚力、以文化基因赋能。它们将精神文明深植于产业发展、生态治理、公共服务之中,让传统乡土在时代激荡中焕发新生。这五朵绽放在黄河三角洲的“文明之花”,不仅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新景,更以鲜活的东营样本昭示:当文明真正内化为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乡村振兴便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