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十四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3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10月31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威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杰,威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江海刚,威海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王明源,介绍威海市“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威海市是民政部“十四五”规划20个重点监测评估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威海市民政系统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养老服务

围绕老有所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机构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由2020年的159家增至目前的172家,床位由35721张增至4057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由17789张增至32786张、占比由50%提高到81%;打造医养结合机构42处,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7处、床位814张。完善社区服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847处;建立城乡老年餐桌1039处,覆盖1390个村居。优化居家服务,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争取中央资金5343万元,完成适老化改造4914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74张;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全覆盖,为1万余名老人每人提供不少于30次的居家上门服务。

老龄工作

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争创了首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入选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处。刚刚表彰的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威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等3个单位和6名个人入选。强化保障,为12.26万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搭建平台,建立“银龄助威”志愿服务平台,注册老年志愿者24.6万人。促进消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优化服务,推出“乐享银龄”老年服务电台节目,开展“千里山海·银龄书香”老年阅读系列活动。创树品牌,推动医养结合、旅居康养事业发展,打造“幸福威海·康养福地”特色品牌。

社会救助

全市保障低保对象17741人、特困人员10622人,城乡低保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787元、588元分别提高到目前的1062元、865元,城乡特困基本生活标准由900元、690元分别提高到1381元、1125元。聚焦兜住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五年来累计临时救助45622人次。聚焦兜准底,建立省市一体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域”,实现精准识别、高效认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将9.8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聚焦兜好底,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建设72处镇街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推动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服务群众12万人次。

婚姻服务

全市4处婚姻登记处五年累计办理婚姻登记7.83万对,补证2.53万件。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围绕 “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了“天天办”“随时办”等七项改革措施,打造“海誓山盟·心心相印”服务品牌。积极倡树文明节俭婚俗,推动在村文化活动大院成立“喜庆之家”,在公交公司开设“幸福520路”公交婚车,在千里山海线开设“101路”旅游婚礼线路,每年举办集体婚礼10多场。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会同妇联开展离婚调解,累计调和1.1万对。

殡葬管理

强化殡葬公益属性,坚持“惠民、绿色、文明”,推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全面免除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4处殡仪馆每年直接减免遗体接运、火化、普通骨灰盒等费用3000多万元。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压减殡仪馆非基本服务项目和价格,实行遗体火化电话预约,推广“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免费提供居民海葬、树葬服务并奖补800元,对不保留骨灰的奖补1000元,累计海葬逝者2970名,不保留骨灰的每年1200多例。

儿童福利

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儿童566人。生活保障方面,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标准由2020年的每人每月1760元提高到目前的2655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1400元提高到2124元。医疗保障方面,将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期进行体检。教育保障方面,为284名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289.67万元,对取得技能培训证书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补贴。健康保障方面,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活动629场,服务8323人次。安全保障方面,开展安全教育850余场,为19名儿童提供代养服务。监护保障方面,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评估办法,入户评估315人。

残疾人福利

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在办理残疾证、低保时实现“免申即享”“一次办好”。目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981人,补贴标准由2020年的一、二级残疾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213元,三、四级由113元提高到16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485人,一级残疾由135元提高到192元,二级由115元提高到160元。推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对特困、低保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为2287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入选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

社会组织管理

全市登记社会组织2226家,其中社会团体76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451家、基金会10家。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矩阵,推动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强化培育扶持,建成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及活动场所469个,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538个。强化作用发挥,投入1081万元,支持开展“金牌小讲师”“童心童行”等品牌公益项目355个,服务群众40万人次。

区划地名管理

健全地名“命名、用名、扬名”体系,有效服务群众生活、社会发展、文脉传承。规范地名命名管理,五年来全市命名城市道路84条、住宅小区30个,坚决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命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入选民政部26项政策创新交流展示名单,命名村内道路3679条,为邮政、旅游提供精准地名服务,畅通“快递下乡、好品进城”渠道。发布21个红色地名、10个地名文化遗产、36个地名保护名录,拍摄地名文化微电影《我家住在大海边》,讲好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

慈善和福彩事业

五年累计募集款物5.2亿元,开展慈善大病救助、困难大学生救助、中华慈善总会援助药品发放等20项救助活动,惠及群众12.37万人次。全市慈善组织由2020年的20家增至目前的43家,设立慈善冠名基金313个,社区慈善基金从无发展到142支,每年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威高、迪尚、家家悦、三角、海马等20家企业(单位)和19名个人、9个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山东慈善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福利彩票五年累计销售17.12亿元,募集市级公益金1.85亿元,全部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威海民政系统将认真谋划好“十五五”发展规划,努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责任编辑:范华栋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