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传史 宣讲铸魂!汶上老人张茂路一生追“锋”薪火不熄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31 147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通讯员 崔妍 倪姝利

年过七旬的张茂路,以62载光阴坚守对雷锋精神的热爱与传承。他累计收藏10万余件红色藏品,其中雷锋相关藏品达13000余件,从家庭档案馆到9处公益展馆,他拓建红色阵地、开展千余场宣讲、投身志愿服务,用“收藏传史、展馆育人、宣讲铸魂”的朴实行动,让雷锋精神跨越时空、温暖人心,以一生践行“把平凡事坚持做好”的信念,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62载藏珍传暖

半生坚守传雷锋

10月28日,汶上县汶上街道雷锋纪念馆,灯光透过展窗洒在一排排红色藏品上,泛起温暖的光泽。初见张茂路时,他正站在展柜前驻足凝望,满头银发在光线下格外醒目,可精神头却足得很,步伐轻快无滞,言谈间中气十足,谁也想不到这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你看这些,都是我一点点攒下来的宝贝。” 他侧身抬手,指尖轻轻点向展柜里的藏品,细数起每一件的来历。从泛黄的报纸到斑驳的摆件,10万多件红色藏品的背景渊源、背后故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珍视。“这里面光和雷锋相关的就有13000多件。” 张茂路转过身,脸上漾着笑意,语气诚恳又热烈,“每一件都是我的‘心头肉’,怎么看都宝贝。”

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张茂路小心翼翼捧起一本1963年5-6合刊的《中国青年》。“这是我的第一件藏品,也是全国第一本刊登雷锋故事的杂志原刊,当年全国只印了400万本。”老人眼神发亮,语气里满是珍视。正是这本杂志,让他与“雷锋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62年里,收藏雷锋相关物件成了他刻进骨子里的执念。彩页故事书、老报纸、泥塑雕像、绝版书籍、珍贵档案、纪念摆件、复古画报……只要沾着“雷锋”二字,他便想方设法收入囊中。“不管是旅游还是出差,每到一座城市,第一站准是当地的书店、旧货市场。”他笑着分享自己的收藏习惯,话语间藏不住对这份热爱的执着,“就想多找找、多留些和雷锋相关的印记,看着它们,心里就踏实。”

“您瞧这本《苦孩子,好战士》,不光是稀世珍品,还帮我结了个忘年交呢!”张茂路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封面略带磨损的绘画本,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这本册子来头不小,它是唯一一本在雷锋生前出版、专门讲述其事迹的绘画本,市面上早已难觅踪迹。”张茂路说,当初在机缘巧合下得知书贩小李手中有这本书,张茂路辗转打听,最终找到了藏品主人小李。彼时小李刚二十出头,比他小了整整三十岁,对这本珍藏的绘画本格外珍视。张茂路没有急着求购,而是带着对雷锋精神的热忱登门拜访,一次次和小李聊雷锋故事、谈收藏初心,三顾茅庐终不放弃。

“第一次去,他只肯让我翻几页;第二次去,我们聊了一下午雷锋的事迹;第三次登门,他捧着书说愿意割爱。”老人笑着回忆,语气里满是当年的执着与如今的欣慰。“处久了就发现,张老收藏不是为了私藏,而是真心想让更多人了解雷锋。”小李的声音透过回忆传来,说话时不自觉挺直了腰背,眼神里满是对老人的敬佩,“这本书在他手里,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让更多人看到。”如今,这本绘画本被张茂路视作“掌中宝”,专门放在家中展馆悉心呵护。不少藏家慕名而来,有人开出高价想要收购,都被他断然拒绝。老人将册子轻轻放回,动作轻柔,语气却格外坚定:“收藏不是目的,能让这些物件成为传递雷锋精神的桥梁,让更多人记住雷锋、学习雷锋,这些藏品才算真正活了过来,有了沉甸甸的价值。”

以家为馆传薪火

拓阵育人续雷锋

“一直想着让这些藏品发挥更大教育作用,2004年我就下定决心,办个红色家庭档案馆!” 张茂路抬手推开自家那扇略显陈旧的小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语气里满是当年的笃定。他笑着解释,这档案馆顾名思义,就是把红色文化搬进家庭,自创办之初就定下了“自费收藏、公开展览、免费参观、服务群众”的宗旨:“用雷锋精神激励人,用英模事迹感染人。”如今这么多年过去,累计接待的参观者早就突破了40万人次。

在张茂路家中,院子、阳台走廊、客厅乃至阁楼,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堆满了各类红色资料。摞得齐腰高的老报纸用麻绳捆扎整齐,封装完好的档案盒贴着泛黄的标签,大小不一的摆件错落摆放,挤得屋子虽显局促却透着股规整的用心。“这还不算全的,不少藏品都‘借’出去安家了呢!”张茂路伸手拂去书架上薄薄一层灰尘,笑着打趣。

他回忆起2012年前的日子,彼时100多平方米的家每天都有参观者找上门。“有时正端着饭碗扒拉两口饭,敲门声‘咚咚’响,就得赶紧放下筷子,擦把嘴去给大家讲。”老人模仿着当年起身的动作,眼里满是笑意,“讲解不费事,就是藏品越来越多,墙上、柜里、甚至床底下都塞满了,我这‘一亩三分地’是真挤不下咯!”

后来,汶上县雷锋展馆正式成立,他的大批藏品终于有了更宽敞的“新家”。“你是没见当时搬东西的阵仗,邻里街坊都来帮忙,大箱子小盒子搬了好几车!”张茂路说得兴起,双手比划着箱子的大小,“空间大了,来看的人也多了,有老人带着孩子来的,有单位组织职工来的,藏品的价值才算真正发挥出来!”

看着展馆里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又有了新想法:“宣传雷锋、学习雷锋,得有更多阵地,尤其是学校!”他深知人格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亲手摸摸老物件、听着故事了解雷锋,才能真正把雷锋精神种进心里。此后的日子里,他跑社区、找学校、对接相关部门,一遍遍讲述自己的想法,磨破了好几双鞋。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汶上县红色家庭档案馆、汶上一中“雷锋精神永恒”展馆等一个个红色阵地拔地而起。“今年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的雷锋展馆也快落地了,这可是咱们县里的9个啦!”说这话时,张老的胸膛微微挺起,眼角眉梢都溢着掩不住的骄傲。

古稀仍逐雷锋梦

千场宣讲育新人

“我今年73岁啦,和雷锋的缘分,打11岁那年就结下了!”张茂路坐在自家堆满红色藏品的客厅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角一本雷锋日记,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回到了少年时光。“从懵懂少年到古稀老人,这六十多年,听他的故事、唱他的歌、读他的日记,就连入伍、生活、工作,都踩着他的足迹走。这辈子,就是在热爱雷锋、敬佩雷锋、学习雷锋中过来的。”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深沉:“我总在想,这个22岁就定格在时光里的战士,除了教会我多做好事,还能让我为社会做点啥?”这个问题,他琢磨了大半辈子,直到2003年退居二线后,心里才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不只是做个收藏爱好者,更要当雷锋精神的讲述者、传承者。”

这一讲,就是二十多年。1000余场雷锋事迹专场报告会,70余万人次的受众,每一场他都铆足了劲准备。“我有一篇报告稿叫《光辉的旗帜 永远的榜样》,2万3千字,改了一版又一版。”他抬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沓厚厚的手稿,纸页边缘都被翻得发毛,“得改到准确、精炼、全面,才能把雷锋精神讲透。”

除了手稿,他还特意制作了许多实物大图片,拼成“流动雷锋事迹展”。“不同听众得用不同方式讲,给孩子讲要直观,给成年人讲要深刻。”他笑着分享自己的宣讲心得,眼里满是较真的劲儿。哪怕宣讲路途遥远、场次密集,他也从没抱怨过,心里就揣着一个心愿:“把雷锋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现在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正需要他那种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矫正。”

张茂路还在《给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里写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认真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容易的事坚持做好就不容易,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长期做好就不平凡。”而他自己,正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2021年2月,他主讲的《听,雷锋的故事》系列教学短片登上“学习强国”国家平台,200万次的点击量让雷锋精神传遍大江南北,这让他既意外又欣慰:“原来这么多人还愿意听雷锋的故事。”

收藏、宣讲之外,张茂路的脚步从没停下。雷锋家政服务队、佛都志愿者协会、学雷锋协会的活动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哪怕年事已高,他也坚持冲在志愿服务第一线,脸上的皱纹里都刻着“与人为善”四个字,而这是他几十年来从没变过的准则。

如今,张茂路已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学雷锋团队带头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被众多学校、机关单位聘为红色教育大使,这些都是对他的认可。但他最在意的,还是能多讲一场报告、多影响一个人。“有人问我还能讲几年,我总说讲到不能讲为止。”他挺直腰板,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只要我还能开口,雷锋的故事就不会停,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我还要接着往下写!”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