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吨世界一流矿码头比翼双飞,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建设纪实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张喆堃 刘芳君

8个高达27.5米的沉箱精准安放,662榀梁板铺设整齐,462米的引桥破海而出,挺起横跨碧波的钢铁脊梁;在它身后,30000吨的钢结构化作绵延海岸线的轨道机,105万米电缆精巧铺陈纵横经纬,125万平方米的堆场绵延不绝……2025年9月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这一在建的世界最大矿石码头工程,在无数海港人期待的目光之中,迎来了“问世”的那一刻。站在引桥远眺,青岛港第一座、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牵起双手,向大海张开宽广的臂膊,在浩渺的海面上划开一道深阔的蔚蓝航迹,架起陆地与大海的连线。“比翼双飞四十万 世界一流矿码头”的构想,正真真切切走入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海潮之上,一座新的码头正在崛起。

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

“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港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在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上。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项目,就是事关港口发展的大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里,建港大军攻坚克难,在昼夜兼程中大干快建,一砖一瓦的努力成就了荒沙滩上的“沧海桑田”。

这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建设之繁重艰险前所未有,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艰辛:码头处于已建最大的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之间,施工与生产交叉严重;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与第一座40万吨矿石码头下部结构间距不到半米,稍有偏差便会“谬以千里”;前后方新建堆场面积达到董家口港区现有堆场面积的43%、新建皮带机流程长度达到现有皮带机流程长度的38%,工程量极大,工艺工序极其复杂……时间紧、任务重。

困难面前,来自省市政府的强大政策赋能,“有了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赋能,有了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党委擘画蓝图、大力支持,我们的信心更强、干劲也更足!大家脑子里都绷着一根弦,就是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干出来、拼出来、抢出来!”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项目负责人李成川的话语掷地有声。“比翼双飞四十万、世界一流矿码头”,带着这样的愿望,建港大军的宏伟目标就这样变成了挂图作战的“时间表”——期盼在前、厚望在肩,只顾拼搏奋进、风雨兼程。

面对诸多客观主观因素,青岛港建管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正喜亲自挂帅,组织召开项目建设现场会数十次,理顺问题清单上百项,顶风冒雪踏勘箱梁安装、引桥合龙和堆场流程安装等施工现场,跋山涉水前往省、市主管部门协调项目建设事宜,全心全力为项目顺利进行铺路。

项目上有着自己的“时间表”,每一分钟、每一秒,都被建港大军“掰成两半用”:早上六点之前,他们跟着太阳升起的节奏迎接晨会,随后便像一根根钉子,深深地扎进现场的每一个角落,盯靠建设进度。工程建设的紧张阶段,项目部成员平均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几乎一天的时间都在项目上过。”项目管理员李文喆这样描述在项目上的“日常”。

项目引桥上,一个白色集装箱开出一扇小窗,这就是项目部的“驻点”,狭窄的房间内麻雀虽小,但每个角落都满载用心用力的痕迹:桌子上摆满各式图纸、文件、表格,墙上挂满工期倒排、联系方式、注意事项。“项目上的事儿一刻都耽误不得,我们开项目会就聚在这个房间里,讨论完马上回到现场继续盯。”李成川说。

盯施工进度、盯安全生产、抓项目落实,身着工装的他们是现场最活跃的色彩:每个人都是那样步履匆匆,又是那样充满拼劲儿。走近细看,蓝色工装早已磨到泛白,日夜操劳的痕迹藏在每一条磨痕上。

项目重要节点来的时候,小集装箱“会议室”就成为大家的“驿站”:前年冬天正是沉箱预制的关键时期,凛冽的北风刮在脸上如同刀割,为了及时监测出运水位,项目管理员王新和他的同事们根据预估的水文信息,裹着大衣在后半夜轮班盯靠监测一个多小时,直到任务完成才放下心来休息;箱梁安装的冲刺阶段,魏夕杰扛起了盯靠监测的重任。“要亲眼看着它们顺利出运才放心”,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引桥、面层上“扎了根”,只要现场有活,不论白天黑夜,他都楔在项目一线,直到亲眼见证100块箱梁的安装、80块箱梁的预制完成……

建港大军数着日子看项目进展,用这份拼劲让一个个“不可能”跑出了“提前量”:2024年12月30日夜,码头梁板安装完成、引桥合龙、堆场土建基本完成,年度攻坚目标胜利完成;2025年3月21日,项目提前10天引桥具备通车条件;4月28日,2台卸船机提前2天成功上岸;码头、堆场区域的工程建设挂图作战项目,全部按时间节点兑现。

“困难面前只有绷紧每一根弦、出尽每一分力,才能冲得上、拿得下、打得赢!”如今,看着码头竣工验收,李成川这位曾参与董家口港区第一座40万吨矿石码头、第一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10余项工程建设的“行家里手”,也不禁感慨万千。

不打折扣、不讲条件

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在后方堆场驻足仰望,巨大的转载楼巍然屹立,轨道梁的钢结构与之相连。远处,在目力不能及的地方,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的皮带流程要与董家口港区已有的皮带流程衔接,架构起纵横贯通的矿石疏运网络。

一切的实现,以分毫必较的精度为前提——六七层楼高的转载楼水平向与垂直向的角度偏差不超过5毫米,仅仅是一颗豌豆的区别。

“青岛港的标准就是行业最高的标准,我们的要求就是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地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谈到工程建设质量,李成川这样回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港大军的努力与付出。

为达到五毫米的偏差要求,测量期间,谢绍东和他的同事们携着测量工具,在103万平方米的后方堆场走个来回,每个点都精准画线,一趟下来标定的十几个点都走到、看到、确认到,一天下来项目成员微信步数直接“爆表”。

堆场土建期间,一边是花岗岩组成的硬质基底,一边是淤泥遍布的软质土基,而为了流程畅通,一硬一软必须平衡。项目部成员反复研究论证:动用机械硬锤夯实软基,实在不行就挖硬质基底换填,给淤泥土质来个“大换血”。45天的时间,1080个小时,项目建设成员全程盯靠、全程监测,确保万无一失——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由熬红的双眼见证。

为了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项目部唯一的女同志任佳莲扛起了“中间人”的责任,手机、电话、网络会议三管齐下、三线齐开,对接设计、对接董矿公司、对接项目、同时兼顾本职工作,在项目上21个月的时间里,把所有的管线都摸清、所有的需求都问到、所有的方案都清楚,生生把自己从“电力专家”变成了“全能行家”。

在青岛港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部成员夙兴夜寐的努力下,锚定“建设国际领先的数智化干散货码头”目标,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设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码头实现全球首创多模态跨区域多港融合的干散货生产智慧管控平台,港口作业更加高效、有序,提高整体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干散货综合码头

自动化升级有了“山港方案”

首创全货种、全机型、全场景干散货综合码头智能协同作业模式,基于AI智能、大数据及态势分析等新技术,为行业内干散货综合码头自动化升级提供“山港方案”。

首创全域感知、自主决策、多能融合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对跨区域港口大气环境的管控,助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干散货绿色示范码头。

实现基于AI分析技术的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设备智能运维管控,打造设备智能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创新供应链全程可视化、定制化、一站式干散货客户服务新模式,秒级反馈客户信息需求,增加客户黏性,带动业务增量……

一项项的突破与日复一日的拼搏一道,搭建起“超级工程”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人心齐、泰山移”的合力,建管中心会同参建单位“万人操弓,共射一招”,让奇迹属于每一位参与者。

朝夕相处的参建单位,把青岛港的作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深地被青岛港精神所感染。“青岛港的项目建设要求最严、标准最高,项目团队付出的也最多!”“青岛港的干劲与拼劲不一般!你们的作风了不起!”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各参建单位也在日常的研讨、坚守、奋战当中将“青岛港的标准”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项目部人员吃住在现场,各参建单位通力协作,昼夜坚守施工一线,在项目建设过程有多项创举——创下了单月安装7个大型沉箱、单日块体安装17块、单日箱梁安装12榀、单月箱梁安装100榀、引桥挂篮每段12天、单日海上浇筑1000方、抛石层单根灌注桩2天成孔、仅用8天完成两台卸船机上岸的“八个第一”。

牵头建设集团公司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暃”字形预制场,解决预制和安装制约问题,避免海上长距离拖运安全风险,节省拖运费用900万元,获评“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省级工法”。

编制了全国首个交通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标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智杯”一等奖等8项省部级奖项,为世界级港口建设提供了数字化安全技术范式。……宏伟的钢铁巨龙蜿蜒入海,赢得来自港内港外的一致赞誉,百年工程的第一步正自此迈出。

干工程就如同跑马拉松

码头上的年轻人也顶得上

2025年6月15日,距离码头交工验收还有5天。王正喜当晚带着饺子风尘仆仆赶到项目部,与第二座40万矿石码头项目部的成员聚餐。

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大家围坐一桌,边吃饭边讨论工作。“后方堆场那边,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码头引桥阵地,要抢抓工期,圆满收官。”……项目各阵地负责人工作汇报直奔主题,王正喜一一记下,放下碗筷便直奔现场夜查。

切实的关切诠释着青岛港代代相传的作风。项目开工以来,900余天时间里,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王正喜早晚两次都会准时出现在工地现场。晨会上他斗志昂扬传达着必胜信念,夜查时他一丝不苟关心着每一处细节。这份坚守与关切,感染着建管中心的每一名职工——“建港人是风餐露宿、吃苦耐劳的。”李成川常这样说。黄色的茶缸里是稀饭,“晨会之前简单准备一下,开完会就能吃。”匆匆吃过半凉的稀饭就直接奔赴项目一线,实在来不及吃就干脆不吃——这样的早饭,他一吃就是半年。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公司每日专程给项目成员送餐,但更多时候,李成川和项目成员选择蹲在现场、倚在小集装箱,“囫囵吞枣”地扒拉两口就回到工作岗位。

“在项目上走遍了码头的每个角落,青岛港百年品质工程第一次在我心里具象化了,高标准的要求是集团发展所需,也是我作为青岛港人之所能。”引桥前沿,李成川回看着这一破海而出的钢铁长龙,感慨地说道。

“执着坚守,以港为家”“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这些是建港大军耳熟能详的口号,他做到了,团队的年轻人们也做到了。

2022年,李文喆一入港便被分到了这个正在挂图作战的项目中,自此就与这个项目“结缘”。“一进港就接触这么大的项目,这是荣幸,更是动力。”李文喆研究生学习的方向是深海装备,面对近海施工这一“全新领域”,他白天跟着师父李成川跑现场,学知识,夜晚值守时再将工程建设的要点记下来。项目建成之后回头看,光是16开的笔记本他就记满了两本。“每天看着师父在码头前沿奋斗,做徒弟的也不能落后,也要替师父分忧!”

干中学、学中干,三年下来,他早已成为了现场的“熟手”:停车道和皮带机流程的地面水泥抹面颜色不一致,他第一时间联系整改;管道安装滞后,他立马去现场督促;沉箱安装关键时期,他昼夜轮班值守观察潮位……回顾这三年,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干工程就如同跑马拉松,最开始的几百米谁都能坚持下来,但之后的路程就要凭借坚韧不拔的信念和日复一日的训练来完成。”李文喆这样总结。

钢铁长龙破海而出

让精神在建设现场熠熠生辉

144榀箱梁,662个预制块体,30000吨钢结构……成日泡在现场的魏夕杰早已对这些数字如数家珍。为了保证块体符合标准,他多次奔赴生产厂家盯靠,除夕当天上午,也是在撰写工作报告中度过,即墨、胶南、日照、临沂……一长串的地名组成了他的成长轨迹,“项目上每一个预制块体我都亲手摸过!”这是他跑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锤百炼铸就的底气。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变为如今业务熟练的项目成员,钉钉子精神在他身上活灵活现。“家就在省内,但回去的次数还没有以前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多。”每天去现场盯靠,魏夕杰的脸晒得黝黑,短袖掀开,小臂与上臂的肤色分层,偶尔回家的时候,家人也是心疼不已,“但是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中,攻克难题是十分有满足感的,家人对我的成长也感到欣慰。”

项目部成员的成长,铭刻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每到关键时刻,大家各司其职做到尽善尽美的同时,劲往一处使,才有码头拔地而起的奇迹。”负责撰写验收报告的王新说。

“我看这座40万吨矿石码头就像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从蓝图规划到钢铁矗立,团队成员的心血和信念让她生出血肉。”李成川说道。

“能参与这样一个大规模、高标准、严要求的项目是很荣幸的事,我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项目部的成员们这样感慨道。

精神无言,但是在建设现场熠熠生辉。“我还是小白,我还要继续学习。”怀揣自己的笔记本,李文喆只是谦虚地摆了摆手。

“破海而出的钢铁长龙”,这是魏夕杰在撰写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文章时起的标题。“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奋斗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魏夕杰看向海面的眼中有光芒闪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接下来,青岛港建管中心还将迎接前湾港区北岸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工程、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湾底通用码头工程和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工程等重点项目。挑战一个接着一个来,但只要有这样的精神头,那我们就什么困难都不怕!”面对未来,李成川信心百倍。


责任编辑:管慧晓

赵波

10年采编生涯,干过热线记者,时政记者,壹点就来,欢迎爆料!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