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休战,问题还在:预制菜争议背后的体验选择权

大众新闻 14:26

日前,一场由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引发的关于餐饮品牌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的争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9月14日,罗永浩再度发文,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同时再次呼吁“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一场“指控”背后的集体情绪

9月10日,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则“用餐体验”,他晒出账单,同时用词尖锐,矛头直指知名连锁品牌西贝莜面村——“好久没吃,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次日,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击,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扬言起诉罗永浩。后者则针锋相对,悬赏十万征集“真凭实据”。双方的“隔空喊话”迅速演变为一场全民级别的大讨论,将“预制菜”这个在行业内部早已暗流涌动的议题,彻底推到了聚光灯下。

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向媒体解释当天情况

早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9月13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为何一个“是不是预制菜”的问题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

因为人们猛然发现,争论的核心,早已超越了“预制菜”的定义之争。这场全民讨论的关键点,触碰到了现代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烟火气”体验期望之间,那道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痕。

“锅气”的溢价与“料理包”的背刺

据大众点评数据,西贝人均消费在80元-100元之间,而肯德基、麦当劳、老乡鸡等这些明确使用预制菜的快餐品牌人均消费多在30元-60元区间。西贝的人均客单价远超后者。

这中间悬殊的几十元差价,究竟去了哪里?

当我们选择西贝这类中高端连锁餐厅,支付相对高昂的价格,购买的绝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而是一个包含“新鲜现做”“厨师手艺”“餐厅烟火气”在内的综合性体验。

这个体验,我们可称之为“锅气”的溢价。

“锅气”,这个略带玄学感的词,却是中餐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新鲜食材在高温与油脂的碰撞中,瞬间迸发出的焦香与风味,代表着手艺、新鲜和一餐饭应有的仪式感和温度。

然而,“预制菜”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中,却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一切:工业化、标准化、去厨师化,以及冰冷的流水线。当消费者坐在雅致的卡座里,用精致的餐具吃下一口可能来自中央厨房料理包复热的菜肴时,一种“背刺感”油然而生。

所以矛盾的焦点不在于预制菜是否安全、好吃,而在于价值与价格的严重不匹配。自己被剥夺了为“手艺”和“体验”付费的权利,餐厅的品牌承诺与其实际运营模式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被重新定义的厨房:从“创作空间”到“总装车间”

据艾媒咨询分析,2024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490亿元。预制菜产业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其崛起也吸引了众多连锁餐饮品牌的目光,各大品牌纷纷入行布局,将预制菜纳入自己的产品线中,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便捷、营养饮食的追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预制菜“入驻”餐饮商家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9月12日,西贝全国门店开放后厨监督。众多媒体记者探访后厨,结果看到的是:

肉夹馍的馍块与肉放在了冰柜中,“切配炒制热一下肉夹馍就能出餐”;儿童餐使用的鸡翅和西兰花皆为冷冻包装,鸡翅的保质期为9个月,西兰花的保质期更是长达24个月;“草原嫩烤羊排”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烤香鱼”的原料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就连“完熟番茄牛肉酱”也会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

以往厨师烹制一道菜要经过备料、改刀、调味、火候掌控、翻炒烹煮等十余个精细步骤。这不仅在制作流程上相对繁琐,更融入了厨师大量的心血与独特巧思——他们需要凭借多年经验判断食材状态,依据当下条件微调配方,甚至临场发挥创造新风味。

然而,随着预制菜料包的广泛加入,餐厅后厨的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大部分核心工艺已在中央厨房或食品工厂完成。现场厨师的工作内容被简化为:拆开预制包、放入加热设备、设定标准化参数、计时、摆盘。“厨师”,从一个需要多年经验、掌握复杂烹饪技巧的“匠人”,正变成一名按键操作、遵循流程的“流水线技术员”。

这一转变,带走了餐饮文化中最为迷人的部分——厨师的个人魅力、即兴的烹饪艺术和独一无二的菜品风味。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期如火如荼的“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十六地市的大厨们各显神通,从精妙的雕工比拼到对火候的极致把控,那才是深植于我们文化基因里的“美食”的模样。

一边是技艺的“华山论剑”,一边是厨房的静默革命,强烈的对比之下,更凸显了这场争论的意义。

知情权背后:消费者要的是“体验选择权”

焦点回到此次舆论中心,罗永浩呼吁“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表面上是争取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其更深层的诉求,是捍卫消费者的“体验选择权”。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大力推行“明厨亮灶”建设,让消费者可以通过视频或透明玻璃看到后厨的操作。这一政策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已在全国大中城市餐饮单位中达到较高覆盖率。甚至在美团等外卖平台上,也推出了“明厨亮灶”专项计划,设立明厨亮灶流量专区,将阳光厨房推向全国。

消费者既然想看“后厨”,说明他们关心的就是“现场制作”这个过程。对预制菜的关切,是“明厨亮灶”逻辑的自然延伸——不仅要看得到,还要看得懂。

而我们想要强制标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灭预制菜,而是为了让市场实现良性分化。正如农产品市场上的有机食品认证、非转基因标识等,以及山东省推广的农产品可追溯二维码系统,这些标签、政策和技术并没有消灭普通农产品,反而创造出了新的、高附加值的细分市场,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实现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餐饮业同样如此。强制标注,将信息不对称的天平重新摆正,把选择权彻底交还给消费者:追求效率、便捷的消费者,可以明确选择主打高品质预制菜的餐厅;追求手艺、烟火气的消费者,也能清晰地找到那些坚持明火现炒的真馆子。

一个诚实的市场,远比一个模糊的市场更有生命力。

这场争论的结果,已不在于输赢,而在于推动行业走向更透明、更多元的未来。

理想的餐饮市场,应该既有高效的“食品科技”企业,满足人们对便捷和标准化的需求;也应有传承“人间烟火”的匠心小馆,守护饮食文化中那份手作的温度和独特的气质。

而选择的权利,必须掌握在每一位食客自己手中。

(大众新闻编辑 吕原 叶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