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9月中上旬,济南“四港三区”枢纽新城内一派热闹景象。遥墙国际机场的货运区里,装卸工人将一批货物搬上飞往纽约的货机;在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中欧班列鸣笛待发;小清河济南港的码头边,龙门吊缓缓吊起集装箱,准备通过水运送往沿海港口;济南东站站台上,旅客们搭乘不同方向的列车奔赴全国各地。
近日,济南“四港三区”枢纽新城建设暨黄河流域智慧绿色物流协同创新发展研讨活动举办。记者发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双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济南正以“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通”的区位优势,在“四港三区”建枢纽、拓通道、聚产业,北方商贸物流中心逐步成型。
(9月11日,山东中欧班列定制化专列从济南驶出)
建枢纽:
从“绕路沿海”到“直接发车”
“以前从济南发货物到欧洲,要先把货物运到沿海港口,再转海运。现在通过中欧班列,从董家铁路货运中心直接发车前往欧洲,不仅时间缩短了,成本也降低了。”山东一外贸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肯定了济南物流通道的便捷性。
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济南企业的心声。曾经,济南作为内陆城市,物流运输一直受限于地理位置。货物要出口,大多先通过公路或铁路运到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再转海运出海,不仅耗时久,还增加了不少中间成本。而如今,随着“四港三区”枢纽新城的建设,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变。
从地图上看,“四港三区”枢纽新城位于中心城区东北部,总面积约367平方公里,汇集了济南遥墙国际机场、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小清河济南港主城港区、济南东站四大枢纽,以及临空经济区、陆港经济区、高铁经济区。这种“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的枢纽集聚格局,在全国都少见。
走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目前机场已有171条航线,通达海内外95个城市。“等改扩建完成后,机场将拥有3条4F级跑道,年旅客吞吐量能达到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也能突破52万吨。”济南国际机场建设有限公司航站区工程部部长路晨指着规划图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连接国内外的重要航空门户。
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则是济南对接国际市场的“陆上桥头堡”。作为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这里的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5年稳居山东省首位。“2020年我们的中欧班列只有9条线路,年开行量542列;到2024年,线路已增至15条,通达23个国家,开行量突破1029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小清河的通航,更是让济南实现了“通江达海”的梦想。“以前济南没有水运通道,重型机械设备要想出口,只能靠公路或铁路运输。小清河通航后,超大件设备可直达沿海港口。”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1—7月,小清河济南港货物吞吐量同比激增363.5%、集装箱吞吐量同比激增677.3%,是全国内河航运货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之一。“随着小清河提升为国家高等级航道、济南港定位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济南的水运优势还将进一步释放。”上述工作人员说。
济南东站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则为“四港三区”提供了便捷的客运支撑。据济南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数据,该站日均到发旅客达2.77万人次,高峰期发送旅客高达5.15万人次,成为济南串联周边城市的“交通大动脉”。
“济南‘四港三区’的枢纽集聚优势,不是简单的‘1+1+1+1=4’,而是通过四港联动,实现了功能互补、效率倍增。”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认为,这种格局不仅能提升济南本地的物流效率,还能辐射周边地区,让济南成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物流中转站。
(9月6日,“卢森堡—济南—诺丁汉”国际货运航线首航)
拓通道:
更多企业“买全球、卖全球”
“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以前要么走海运,时间长;要么走空运,成本高。现在通过‘铁海联运’,时间比纯海运缩短,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上来了。”济南一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总监王女士在谈及物流通道变化时说。
王女士的体验,正是济南“四港三区”枢纽新城持续拓展物流通道的成果。近年来,济南不断丰富物流通道选择,从国际到国内,从铁路到航空、公路,构建起了多元化、高效化的物流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在国际通道方面,除了不断壮大的中欧班列,济南还拓展了其他国际物流方式。2024年,济南开通了济南-莫斯科国际公路运输线路,TIR模式(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正式落地。“TIR模式太方便了,我们的货物从济南出发,中途不需要开箱查验,直接就能运到俄罗斯,大大节省了时间。”已经取得TIR持证人资质的济南汉龙物流负责人陈永春说。目前,济南已有7家企业取得TIR持证人资质,国际公路运输成为了中欧班列之外,济南对接欧亚市场的又一重要选择。
据济南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消息,在国际通道方面,除了中欧班列,济南还拓展了其他国际物流方式。2024年,济南开通了济南-莫斯科国际公路运输线路,TIR模式(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正式落地,目前已有7家企业取得TIR持证人资质,货物可通过国际公路直接运往俄罗斯等国家,丰富了国际物流选择。
同时,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首开济南—纽约—列日“第五航权”货运航线,“第五航权”意味着济南机场可以承接从纽约到列日航线的货物中转业务,提升了济南枢纽的吸引力。
在国内通道方面,济南新开通图定班列4条,开行了首条至国内城市的快速货物班列“鲁粤快线”、山东首条客车化铁路货运专线“济青快货”,重点线路发送量由2020年的0.1万标箱增加至2024年的5.7万标箱。
“济南的物流通道拓展,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和‘高效化’。”在张汝华看来,济南不仅有中欧班列、国际航空、国际公路等国际通道,还有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运输,有明确的定位和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货物特点、时效需求、成本预算自主选择,实现“货畅其流”。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目前,济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济南的物流效率在不断提升,物流成本在持续降低。
“物流通道的完善,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外地企业来济南布局,形成良性循环。”张汝华分析。
聚产业:
既“运货”也“兴业”
“我们之所以选择把公司落户在‘四港三区’,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物流优势。在这里,我们可以快速对接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物流方式,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服务。”在“四港三区”内的一家物流企业办公室里,负责人指着窗外繁忙的物流场景介绍。
济南“四港三区”枢纽新城的建设中,建枢纽、拓通道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物流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以港兴产、以产促城”。如今,“四港三区”已不再是单纯的物流枢纽,而是成为了集聚现代物流、先进制造、商贸三大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现代物流业方面,枢纽新城内集聚了大量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区域内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42家,物流园区19个。据济南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透露,2024年,“四港三区”内规上物流企业营收达206.7亿元,约占全市的20.63%;2025年上半年,这一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2.8%,营收达112.9亿元。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汽车零部件制造、航空装备维修、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等四大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太古飞机、济南重工、邦德激光等一批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聚在此。
在商贸业方面,今年上半年358家限上批零企业实现销售额387.64亿元,跨境电商业务覆盖欧美、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市场。
“以前我们做跨境电商,物流是难题,时效慢、成本高。现在有了‘四港三区’,我们可以选择中欧班列、国际航空、铁海联运等多种方式,时效有保障,成本也降了下来,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35%。”济南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刘先生说。
“港产协同是‘四港三区’建设的逻辑之一。”张汝华认为,济南“四港三区”的港产协同发展,不仅带动了本地产业升级,还能吸引周边地区的产业资源向济南集聚,进一步提升济南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从“四港联动”构建枢纽格局,到“内外联通”拓展物流通道,再到“港产协同”培育产业动能,济南“四港三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重镇”。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