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山东小伙“打捞”了一千多份抗战记忆

果然独家 08-29 230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郭辰昊 见习记者 王浩

在德州齐河县的李英屯村,一间290多平米的平房内,土生土长的村民冯红雨将收集到的一千多件抗日战争老物件,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件物品前,都有他一笔一画写下的展示牌。

这些收藏中,既有见证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物品,也有记录日寇侵华罪行的物证,包括抗战时期发布的抗日告示,抗日队伍使用过的红缨枪,日寇侵占齐河县后建立野战医院的原版照片,以及日军使用过的军服、军靴和钢盔等。

8月27日,记者在齐河见到38岁的冯红雨时,他正细致地擦拭着展柜。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人人都是老物件的守护者”

在北京工作的冯红雨,时常乘坐高铁往返于北京与山东之间。北京有他的家庭与工作,而在老家齐河,则有他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过去十多年间,冯红雨收集了一千多件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老物件。2020年,他特意在村里租了一间屋子,用来陈列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收集老物件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冯红雨回忆,他从高中时期就踏上收藏之路,起初只是收集入门级的钱币和邮票,后来转向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其他实物,多以照片为主。10年前,看完阅兵仪式的直播后,冯红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随后便萌生出一个念头,要更系统地收集与抗战有关的物件。

这份迫切,让冯红雨做出不少“不计成本”的决定。除了跑遍齐河县的各个村庄和山东各地市,他还远赴哈尔滨、长沙、洛阳等地,累计支出达一百多万元。

家人非常理解冯红雨的选择,为了让其不要有太大压力,妻子宽慰他,“等退休之后,你都不愁没事做,光是给孩子们讲讲这些老故事,就能把时间填满。”

朋友宁先生感慨道,“冯红雨付出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常常为了一件藏品开车几小时,哪怕最终空手而归。”同为收藏爱好者的宁先生希望,人们能够铭记家乡曾经经历过的苦难。

冯红雨努力收集抗战记忆,正是为了让一些几近湮没于历史中的人和事不被遗忘。冯红雨的同族叔叔冯兆恩是一位革命烈士,1942年参加革命,曾担任地下交通站联络员,于1943年被敌人杀害,年仅26岁。当时为了保护烈士的家人,有关他的记录极为稀少,甚至连族谱中也一度未有记载。而现在,他的故事慢慢被人们所知。

付出的努力渐渐有了更多回应。附近有村民被冯红雨的执着所打动,主动将收藏的中国军队在齐河缴获的日军水壶和望远镜赠给冯红雨。还有村民在冯红雨依据当地县志整理的齐河抗日英雄名录中,看到自己爷爷的名字,热泪盈眶。

这样的时刻,是冯红雨能够坚持下来的动力,他说,“我们都是特定历史时间段老物件的临时保管者,每当我把这些收藏和历史讲给大家听,就觉得特别欣慰。如果不去做,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与时间赛跑,打捞抗战记忆

打捞抗战记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这是一张记录日军侵华历史的老照片。画面中,一排头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正在向我军阵地射击。”冯红雨轻轻摩挲着不久前从日本拍卖网站购得的一系列照片,语气凝重,“结合日军当年发布的战报,这是他们曾在战场上使用过化学武器的铁证。”

这些影像,大多来自日本二手交易网站,是冯红雨从海外一点点“追”回来的,单张花费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尽管不懂日语,他仍紧盯多个海外交易平台,发现与侵华战争相关的重要物件,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委托懂日语的朋友,自费购回,“有可能看到一个有意义的东西,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不了,那我再等两个月、三个月,总有机会攒够钱去买。”

在与收藏圈朋友们的交流中,冯红雨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也逐渐系统化。“有些照片虽然没有标注具体拍摄时间,但可以通过日军的军装、装备来推断背景。”冯红雨指着一张照片解释,“比如这张日本军官站在济南千佛山拱门建筑前面的照片,从服装判断属于陆军,拍摄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在那年年底占领济南。而在1928年,日寇曾以海军陆战队形式入侵济南,穿戴有明显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冯红雨而言,打捞抗战记忆的事,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试图否认和抹杀侵华历史,他们也在回购这些实物,目的往往是销毁或封存,以阻止真相传播。越是受到关注的物件,就越可能遭到他们的阻挠与高价截留。”冯红雨说道,还有一些老物件散落在民间,其中有些残破不堪,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掉渣,如果不抓紧时间“抢救”,它们很可能就在无人知晓中隐入历史尘烟。

“而我现在的心愿,就是把这些年收集的抗战实物和照片系统整理出来,按照日本侵华的时间线索,编制成册。”在冯红雨看来,这段记忆不仅属于齐河,也属于山东乃至全国,应当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胡玲玲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