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君 通讯员 吕奕 王晓琳
8月28日14时,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的考场内,62名身着浅蓝护理服的养老护理员同时提笔——面前的试卷没有选择题、判断题,只有一个贴近真实的复杂案例:一位患有多种慢性病、自理能力差且独居养老院的老人。接下来的120分钟里,这群护理员要做的,不是默写规范,而是为这位“老人”量身定制一份裹着专业与温度的照护计划。
“以前考失能老人照护,背熟‘每两小时翻身’的步骤就稳拿分;现在得先琢磨,‘老人为啥抵触翻身?是疼还是怕孤单?’”考试铃响时,王婷婷揉着发酸的手腕,草稿纸上的时间轴画了又改:7点测血压要轻声提醒“不凉”,8点陪老人聊早餐口味解闷,10点扶去康复厅时要牵住老人的手……她眼里带着亮:“得先摸透老人的基础病、独居的心结,再搭起‘评估—诊断—计划—整合’的全链条,这才是真的‘照护’,不是念条文。”
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背后是济南应对老龄化的深层考量。截至2024年底,济南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6.22万,老龄化率攀升至24.93%。“我们要的不是‘会背规范’的操作者,而是能把规范‘揉’进老人日常的服务者。”竞赛裁判长赵鸿凤直言,考题虽从题库抽取,却特意稍加修改:“光按模板答拿不了高分,得结合现在养老的新趋势,让方案能落地、真管用。”
选手们的巧思,都藏在“懂老人”的一个个细节里。22岁的杨芳来自长清区五峰街道敬老院,考虑到老人子女忙碌、老伴已故的孤独处境,她在计划里加入了豆包APP的使用:“把子女的声音克隆进去,让豆包模仿孩子的声音陪老人聊天,能缓解他的焦虑。”
济南高新东区颐养中心的宋青专做认知照护,看着“老人记不住事”的描述,她直接加了认知障碍筛查模块:“以前想‘怎么做’,现在会琢磨‘怎么做得更对、更有效’。”
选手李炜的方案里,还藏着对“性价比”的考量。“老人小学文化、爱抽烟,文字宣教肯定听不进去,我就设计成动画和漫画。”她更把“政策红利”算进了细节里,“老人退休金不高,济南市的养老服务消费券能和长护险叠加,机构800元的券正好能用上,既解决了照护难题题,又不让老人心疼钱。”
下午4时,笔尖陆续停下,一张张照护计划铺满桌面。这场120分钟的竞赛,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考核,而是济南积极面对老龄化埋下的“人才伏笔”——当越来越多护理员能把专业精度、人文温度、政策准度和智慧便捷,织进给老人的照护里,这座城市里的百万老人,才能真正享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尊、老有所暖”的踏实晚年。这,正是济南养老最动人的未来模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