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打造志愿服务“专业筑基、红色铸魂、校社协同”路径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2 1976

“以能源之光点亮科普之路,以青春之力厚植家国情怀。”鲁东大学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倾力打造“绿动世界,电亮未来”志愿服务与薪火能源宣讲两个团中央专项活动实践团,通过“专业筑基、红色铸魂、校社协同”三维联动,扎实做好社会实践服务,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帮助小学生在研学中提升素养,探索出一条“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特色路径。

专业特色为基:让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

“碳排放就像给地球盖了层厚被子,越厚越暖和,可地球也会‘发烧’哦!”在烟台市芝罘区楚祥社区的暑期课堂上,学院志愿者用生动比喻向青少年解读“双碳”理念,旁边的简易指南针制作台旁,孩子们正跟着志愿者探索电磁原理。

这是学院“原理讲解—动手实践—生活践行”三阶课程体系的生动实践。依托能源动力、电气工程两大“绿牌”专业建设点,学院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科普实践:在“四大发明探秘”中,他们串联拓印与电力印刷技术,既讲透历史脉络,又解析现代能源逻辑;在自然研学课上,借助3亿年前的珊瑚虫化石,打通生物演化与能源形成的跨学科关联。

“把专业知识讲给孩子听,得先自己‘嚼碎’了再‘喂’出去。”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李同学说。这种“知识转化”过程,倒逼学生深化专业理解,更锻炼了将复杂原理转化为通俗表达的能力。截至目前,此类科普活动已覆盖社区、博物馆等10余个场所,成为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

红色基因铸魂:让信念在传承中“立起来”

“从‘一堆一器’到‘华龙一号’,中国核电用70年走出了自主创新路。”在山东核电科技馆,薪火能源宣讲团成员王同学向参观者讲述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历程,眼神坚定。讲解前,他用三周时间梳理资料,吃透“两弹一星”精神、“华龙一号”背后的攻坚故事,“越深入了解,越懂‘能源报国’四个字的分量。”

学院深挖核工业、航天领域红色资源,将精神传承融入志愿服务:在“还原历史”活动中,组织青少年拼装原子弹爆炸场景拼图,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在“旗帜与信仰”课程中,指导孩子们了解国旗,体悟爱国情怀。志愿者在筹备过程中,先学深悟透红色精神内涵,再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活动,自身也经历了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这种‘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的担当,让我明白青年该有的模样。”志愿者张同学的感悟,道出了学子们在红色实践中的成长。

校社协同搭桥:让能力在联动中“强起来”

“您好,这是明天活动的物资清单,麻烦您确认下场地电力接口……”在芝罘区康和社区,志愿者姜同学正与社区负责人对接“彩泥捏垃圾”实践课细节。这样的沟通,是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日常。

学院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让学生在复杂社会场景中锤炼综合能力:在政务服务中心夏令营,他们既要对接社区协调场地,又要与家长沟通需求,还要根据青少年特点调整活动形式;在自然博物馆研学中,团队分工负责课程设计、现场组织、反馈总结,协作中学会补位配合。

“以前上台讲话会紧张,现在能从容应对几十人的课堂。”志愿者隋同学说,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离不开这些跨场景、多角色的实践锻炼。

从渤海之滨的社区课堂到核电科技馆的宣讲现场,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志愿服务已覆盖青少年超3800人次。这种“专业+志愿”的模式,既让能源科学走进生活,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专业能力、精神品格、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 焉维维 刘志杰)

责任编辑:武春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