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理想“撞”车、懂车帝惹争议,到底谁能定义智驾安全?

果然财经 08-04 15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睿 孙佳琪

近日,汽车圈的两场测试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7月29日,理想在新车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理想i8与卡车的对撞测试视频。视频里,理想i8和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正面对撞时,卡车四个轮子弹起,车头砸在i8的前车窗上;理想i8则表现为9个气囊全部弹开,车顶的柱子未变形,车门自动解锁,电池也没起火。随后,乘龙卡车称理想汽车的行为构成严重侵权,影响了乘龙卡车的品牌形象。

8月3日,理想汽车和对撞试验的测试方中国汽研针对争议发布声明。理想汽车称,本次测试参照普通公路高频发生的交通事故情形制定测试要求,委托中国汽研执行。其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中国汽研发布声明函则表示,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 i8 车辆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理想发布会上公布的对撞测试视频截图)

此前,懂车帝发布的大型智能驾驶测评节目《懂车智炼场》同样引起轩然大波。该测评针对市场上热门畅销、辅助驾驶功能完备的 20 多个品牌近 40 款车型,涵盖问界、智界、小米、小鹏、蔚来、比亚迪、理想、阿维塔、特斯拉等,进行模拟城区、高速的15类辅助驾驶高危事故场景测试。

视频显示,在关键测试场景中,智能驾驶表现不尽如人意:高速夜间遇施工与卡车时仅47%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冲出马路场景通过率仅58%。其结果与部分车企宣传的“接近 L4级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话术反差明显,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实际水平的担忧。

两场测评的公众关注度为何如此之高?

首先,在汽车消费的诸多考量中,安全性能始终是消费者心中最核心、最关切的议题。无论是智能驾驶所赋予的主动安全能力,如搭载智驾技术的车辆在各类危险场景下的快速识别、精准规避与应急响应表现;还是车身设计本身具备的被动安全保障,车身结构、安全装置等,都直接关乎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底线。据汽车之家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购车考虑因素Top10中,安全性以54.3%的占比排在第一位,再加上今年以来一些汽车品牌因安全问题引发的新闻舆论,让消费者对于智驾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其次,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迭代,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车企对智能驾技术的密集宣传与功能演示,也让消费者对其满怀期待。据汽车之家调研数据显示,46.0%的用户需要基础且提升安全系数的辅助驾驶功能。“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卖点更多是比拼续航,这几年开始拼智驾技术了。”从事新能源汽车销售多年的胡先生向记者表示。

然而,懂车帝此次公布的测试结果,却让这份热切期待遭遇“降温”,也促使大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落地水平与成熟度。计划在今年年底通过置换购买新能源车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也看过很多类似汽车测评,会对自己买车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会有自己的判断。”不过,张先生坦言:“这个测评还是挺冲击我对国产新能源车的信任感的。”

测评是否真的有失偏颇?

不过,关于这两场测试的真实性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怀疑。包括被测试汽车品牌方在内,也不幸“中枪”。理想汽车对撞试验采用的乘龙卡官方抖音回应称,法务部门正在处理。乘龙卡车明确质疑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而理想汽车的相关部门则回应媒体称:“测试的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客户,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

(理想发布对撞测试后,乘龙发布的海报)

此回应一出,则又引发了广大网友的一轮质疑:“符合标准,符合的是哪个标准?”也有网友为乘龙卡车鸣不平:“建议乘龙卡车自费买一辆i8,自己做一个测试,全球直播,我不信卡车车头这么脆弱。”

7月29日理想发布对撞测试后,后美股收跌6.20%,次日港股暴跌12.84%,单日市值蒸发330亿港元。至8月1日收盘,理想汽车港股跌至100.5港元/股,市值约2152亿港元,较今年7月的高点蒸发约500亿港元。更值得注意的是,i8发布前,理想两大核心高管理想汽车高级副总裁邹良军和美团创始人王兴均减持超千万元。再加上这次发布会后理想股票的走势可以看出,市场对理想汽车i8的发布似乎并不买账。

而在这场“战火”的另一边,则有不少汽车测评博主正面硬刚“懂车帝”,将其所有测试数据统一梳理分析后称:“我可以非常确定,懂车帝测试的设计、执行和方法有着严重错误,从而导致他的结果不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任何辅助驾驶汽车的能力,懂车帝在‘瞎测’。”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撞击测试中,特斯拉的车速最低,和前车距离最远,不同品牌的车在测试时的路况参数都不一致,这样的测评真的具有参考性吗?”

因此,这两起测试引发的不仅是广大网友对于智驾汽车安全性的热议,还有对汽车行业测试标准化的质疑。毕竟在购车之前,消费者除了亲身试驾对车的性能进行体验,能体现一辆车可靠性、安全性、性价比等的主流信息获取渠道就来源于这些测评数据和其他已购车消费者的口碑。

这两场引发广泛关注的汽车安全测试,本质上反映出的是公众对“智驾时代”安全底线的极度关切与信息焦虑。一方面,消费者将安全视为购车决策的首要考虑,而车企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过度宣传与实测表现的落差,放大了市场对技术成熟度的疑虑;另一方面,测试标准不透明等问题,暴露出行业测评体系亟待完善的诸多环节。它或许会迫使行业意识到,技术迭代必须与标准化、透明化的第三方验证体系同步推进,否则任何“突破性创新”都可能因信任赤字而反噬品牌价值。

责任编辑:孙佳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