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先生(化姓)因频繁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前往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经系统检查和评估,吴先生被诊断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与近期持续高温导致的人体代谢紊乱、出汗增多导致电解质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7月19日,专家提醒,高温不仅影响身体,更会干扰情绪调节系统,若出现易怒烦躁、焦虑不安、睡眠障碍和持续情绪低落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男子莫名烦躁失眠,原是“情绪中暑”
近日,武汉市民吴先生(化姓)来到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向普通精神科六病区(中西医结合)负责人黄卓玮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吴先生称,自己近来变得比往常更容易烦躁不安,不仅睡眠质量大打折扣,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甚至偶尔会冒出摔东西的冲动。
黄卓玮详细询问了吴先生的症状表现、生活作息等情况,并对他进行了系统的心理评估,未发现能引发他负面情绪的循证依据。结合近期武汉连续高温天气,黄卓玮判断他可能是受高温影响出现了情绪失调,建议通过心理疏导和干预治疗来缓解负面情绪。黄卓玮称,“吴先生的这种情绪失调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中暑’。”
入夏后,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考验着身体的耐受度,也可能让情绪变得“躁动不安”。黄卓玮介绍,高温环境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影响,进而导致情绪波动。高温下人体代谢加快,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可能失衡,使得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炎热天气容易让人入睡困难、睡眠浅,长期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剧烦躁和焦虑。大量出汗还可能造成钾、镁等矿物质流失,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此外,过强的紫外线暴晒可能增加体内自由基,对情绪调节产生不利作用。黄卓玮表示,“情绪中暑”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三类症状需警惕,这些人群更易“中招”
夏季情感障碍的症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黄卓玮介绍,一是情绪变化,表现为烦躁易怒、思维紊乱、爱发脾气、容易忘事等;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亲人朋友缺乏热情;三是行为异常,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同时还可能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症状。
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现“情绪中暑”呢?黄卓玮提醒,有几类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情绪中暑。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长期情绪紧张的人,在高温下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更弱;不善与人沟通、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群,也容易受高温影响出现情绪失调;而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同样是情绪中暑的相对高发群体。黄卓玮表示,大部分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若发生“情绪中暑”,可能会从情绪问题发展为身体问题,需格外小心。高温及情绪波动容易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高温天,要学会给情绪“降降温”
高温天,如何调节“情绪中暑”?黄卓玮表示,从心理调适角度来说,可将注意力从炎热的户外转移到清凉的室内。尤其要避免在户外特别是中午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老年人更需注意这一点。在清凉的环境中,吃点西瓜、喝点绿豆汤,能带来舒适感。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适当出点汗也很有必要,在活动过程中与大自然接触,对心理是很好的调整。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脱水导致头晕、烦躁。”
在高温天气下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科学应对和适度调整。黄卓玮建议:“当遇到令人烦躁或压力较大的事情时,不妨先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做几次深呼吸,让情绪平复后再处理问题,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夏季活动安排,“不建议因为天气炎热就完全中断原有的兴趣爱好或运动习惯,这种突然的改变反而可能加重心理不适。更科学的方式是在保持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对时间或强度进行适当调整。”黄卓玮表示,比如平时爱长跑或短跑,可调整跑步时间继续坚持;喜欢画画、写生,避开中午炎热时段,找个阴凉地方就能进行;中老年人跳广场舞,也可以适当坚持。
(极目新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