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上合 绽放津彩

昨晚,当游船从天石舫码头起航时,甲板上就已经站满了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各国嘉宾。一声声赞叹声中,大家举着手机开始环绕式拍摄海河风光带——从天空到水面,从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到两岸的天津标志性建筑,以及小暑节气里,鼎沸的天津夏日生活百态。
游船上,大家和桥上、岸边、邻船的快乐人群热情打招呼,各国语言交汇的问候成为此刻与海河水潮中一起飘荡的绝美乐音,也为昨日持续一天的参访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希望开启友好城市关系
“你可以叫我秦昊然。秦始皇的‘秦’,上‘日’下‘天’的昊。”俄中商会发展部部长伊戈尔·扎波利斯基用中文告诉记者,“我对天津的感受很特别。”
“我的家乡圣彼得堡有着‘北方威尼斯’的称呼,我们有河也有游船,在圣彼得堡坐游船也是我们一种很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之前曾在中国其他城市工作,“今天在中国,我是首次坐游船,能够享受这么美丽的风景,河的两岸有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建筑,我一下子就觉得天津与圣彼得堡两座城市有着相似之处,有着共同的魅力。”他希望,本次峰会能够成为两座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开端,在各个方面加强合作。
乘坐海河游船,可欣赏两岸旖旎风光,感受天津历史建筑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领略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情。嘉宾们和桥上、岸边、邻船的快乐人群热情打招呼,各国语言交汇的问候成为此刻与海河水潮中一起飘荡的绝美乐音。“这样的美景是天津独特的魅力和城市活力。”
“我才来到天津第二天,就爱上了这个城市。”金砖国家电视国际合作部国际项目负责人苏念慈来自俄罗斯莫斯科,一边欣赏海河风景,一边和各个国家的朋友合影,还互留微信。“我中学时学习的法语,大学我就选择了中文。”她说对中国文化、中国人都非常感兴趣,“我非常开心我选择了中文。”作为媒体人,她希望自己能为两国之间的交流搭建更多平台,能在多个领域促成合作,“天津有现代也有传统的味道,希望更多的俄罗斯人能来这里,了解天津的文化。”她也发出邀请,欢迎天津的朋友们去莫斯科。

已在思考未来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海河综合开发战略先后组织实施了水体治理、堤岸改造、桥梁建设、灯光夜景等十大工程建设,形成了56万平方米绿色堤岸景观和“七横十纵”的道路交通骨架,天津市区的海河沿线面貌焕然一新,海河上“一桥一景”的景致,已成为天津著名的旅游景观——各国的嘉宾,看的是美景,思考的是未来的交流与合作。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波列塔耶夫·埃杜阿尔德·埃杜阿尔多维奇,不停地用手机拍摄海河的桥与两岸风光,他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去过北京、广州、香港等城市,“希望这次天津之行,能在文旅方面拓展合作。”话音未落,旁边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卡纳特别克·阿齐兹,看到河岸边的景观灯大声念出声:“I love Tianjin!”
“我爱中国,我爱天津。”此起彼伏。
国际友好城市交往与国家总体外交相辅相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城市外交是“国之交”和“民相亲”的中间桥梁和链接纽带。此刻,水助舟行、“桥”见津城,世界正聚焦中国。(记者 单炜炜 摄影 孙立伟)
与中国的缘分
乌舒洛娃·索菲娅·拉玛扎诺夫娜(哈萨克斯坦):天津是中亚连接世界的一个中转地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乌舒洛娃·索菲娅·拉玛扎诺夫娜来中国已经20多年了,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的她原本学习的专业是“海关法”,这次来到天津港参观,她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中国的港口特别多,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天津的港口我觉得特别好,把很多新的技术,比如AI、大数据、自动化都融合进来,我们很多上合组织的国家,也可以学习天津的优势。”索菲娅表示,因为中亚没有海,目前来自中亚的货物想要发送到世界各地,都是集中运到天津港,所以天津是中亚连接世界的一个中转地。
“天津姑爷”安东·布托夫(俄罗斯):打算培养儿子说相声
来自俄罗斯的安东·布托夫有着多重身份,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他不仅仅是演员、网红、外贸商,同时他还是一个天津姑爷。“我儿子现在3岁了,天天在家说天津话,我的天津话不太行,作为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能把中国话说明白已经不错了,中国的方言实在是太难了。”安东·布托夫介绍说,他们全家现在居住在青岛,打算等儿子5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天津来,他觉得培养儿子说相声,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我之前去过青岛和上海的港口,这次来到天津港,没想到这么智能,还这么绿色,有华为、北斗、5G等一系列新技术,让我觉得不仅仅是贸易合作,包括文化合作等方面,中国和俄罗斯都存在着诸多可能。”安东·布托夫说,“我来天津60多次了,来天津港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来玩,来休闲,但这次是真正感受到了天津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
小明(埃及):天津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21岁的小明是埃及鲁班工坊首批“3+2”项目来华学生之一。他在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学习数控技术,2024年,他以优异成绩被选派赴中国深造,进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如今,他不仅能用中文独立完成专业课程,中文水平更是达到了HSK5级。
在鲁班工坊的学习经历,让小明接触到了零件加工、机械制图、智能检测等系统性课程。“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让他在面对中国高端智能制造设备时能迅速上手。小明坦言,来中国后,他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视野的打开。“中文让我听懂了中国,技能让我融入了中国。”他说,“如果说鲁班工坊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那天津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记者 李文博 张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