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夏季到来,又到了高温及水上活动频繁的时期,中暑、热射病、溺水和海蜇蜇伤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在6月24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鲁医健康说”情暖四季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威海市立医院急诊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海霞表示,随着夏季高温天气增多,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致死率可高达50%以上,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识别热射病需关注“三高一无”:即高热,核心体温≥40°C;高暴露,处于高温高湿不通风环境或有高强度体力活动史;高神经损害,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抽搐、昏迷;无汗,皮肤常灼热、干燥无汗(早期或劳力型可能仍有汗)。
王海霞介绍,热射病的黄金急救原则是“快速、有效、持续降温”与“紧急送医”并重。首先立即脱离热源,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接着快速物理降温,冷水浸泡除头部外的身体部分最有效,也可持续冷水喷洒或擦拭并强风散热,用冰袋敷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目标10~4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C以下,避免体温过低。同时紧急呼救,拨打120。若患者无反应,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清醒且能吞咽者可少量补充含盐清凉饮料。需注意,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和酒精擦拭。预防热射病,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保证充足饮水,穿透气衣物,注意休息,关注高危人群。
夏季到海边游玩的人多了,被海蜇蜇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海蜇毒液危害大,蜇伤后立即反应为剧烈刺痛、灼烧感,出现鞭笞状、条索状红肿等,全身反应可能延迟,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此类情况,王海霞介绍,现场急救应遵循“去除触手、抑制毒素、缓解疼痛”原则。先脱离水域,用大量海水冲洗蜇伤区域,不能用淡水冲洗和用手直接擦拭。用镊子等硬质边缘小心去除触手碎片,避免用手触碰。抑制毒素首选醋浸泡或冲洗至少30秒,次选小苏打糊厚敷。缓解疼痛可将患处置于42~45℃热水中浸泡20~45分钟,或用冰袋冷敷,也可口服非处方止痛药。要密切观察至少6 ~8小时,出现蜇伤面积大、头面部颈部蜇伤、有全身症状等情况应紧急送医。
夏季也是溺水事故高发的季节,溺水者心脏骤停本质是因缺氧引发,缺氧4~6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脑损伤,若不能及时有效施救,后果不堪设想。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第一步是判断与呼救,移至安全区域,侧卧清理口鼻泥沙水草,快速评估意识与呼吸,有呼吸则侧卧位保暖、拨打120并观察,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则立即启动 心肺复苏 并呼叫旁人协助。第二步进行黄金救援——心肺复苏(CPR),溺水者心脏骤停主因是缺氧,应优先人工呼吸,按照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C-A-B)的顺序操作,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呼吸心跳或专业救援人员接手。要避免不做心肺复苏就盲目控水和只按压不做人工呼吸的误区”。王海霞提醒,预防溺水需牢记“四要”:儿童要监护:家长需保持“一臂距离”主动看护,勿分心玩手机。水域要警惕:远离野塘、激流、深水区,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场所。技能要掌握:学习游泳及心肺复苏技术,关键时刻可救命。装备要齐全:儿童需穿戴合格救生衣,不能依赖充气玩具。
急救知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健康技能,它就像一把生命的钥匙,在关键时刻打开希望之门,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