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静静地拂过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泰社区书院窗前,66岁的丁兴农指尖轻抚《1964,他们正年轻》崭新的书页,为少年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以前的东营就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后来,东营发现石油矿藏,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就不约而同的一起赶赴东营,开展会战。这里才从当年‘只长茅草不长树,放眼一望白花花’的荒滩,变成现在的一片繁华。”围坐的孩子们屏息凝神,听他讲述祖辈如何在盐碱地扎下第一顶帐篷。万千文明的扣结,就这样在倾听、思考与实践中悄然系牢,为少年锚定人生的航向。
于校园沃土,厚植文化传承之基
当磨破的鞋尖丈量练功房的方寸,当古老的戏韵缝入青春的衣襟,文明基因便在沃土深扎,静待参天。
走进广饶县实验小学练功房,丁旌云一年级就加入到了学校的“小梨花吕剧社团”之中,她穿破的30多双练功鞋记录着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已经凭借她婉转唱腔捧回东营首个“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更荣膺全市首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吕剧发祥地的新蕊绽放,映照着东营校园沃土上文明生根的蓬勃景象。
这份滋养,在不同的校园中流淌:市二中校园里,少年俯身,用二十四节气彩绘将一个个井盖点亮;在文苑幼儿园外,“长颈鹿”抽油机与“钢琴键”人行道相映成趣,童趣化改造让工业之城透出柔软肌理,为童心系上审美的衣扣;省级非遗“东王泥陶”走进美术课堂,孩子们指尖揉捏的陶土里,文化自信正悄然塑形。东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教育基因,开发《黄河口红色记忆》《石油精神读本》等47门本土校本课程,连续11年举办黄河口“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也正是这点滴的积累,方能迸发出2023年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张家龙同学勇夺山东省总冠军的惊人光彩。185处融入诗词碑刻与道德典故的“口袋公园”,更将每寸绿地化作行走的德育课堂,于无声处为青春系紧文明的衣襟。
于家庭根系,深培家风传承之本
家的力量,是系牢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温柔指尖。
6月10日,东营市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主题报告会在市委党校举办,中青班学员们在石油工程师王清讲解下,凝视着展柜里一份特殊的“教材”——王清驻外1500多个日夜写就的1001封家书,其中更是饱含着对离家时仅八个月的女儿的思念。如今,王清的宣讲已逾200场,20万青少年从油渍斑斑的信纸间,触摸到石油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深沉家国情怀,领悟责任与担当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分量。
这份滋养根系的力量,更在社区书院延续生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75岁老党员丁兴农带领退休石油工人,耗时19个月自发采编《1964,他们正年轻》,六十位石油会战者的故事在泛黄纸页间重生。“老油田在逐渐老去,但油田的精神值得我永远传承下去。”丁兴农眼神专注。当他带《1964,他们正年轻》走进校园、走进各个社区,传承的种子已深扎心田。近年来,东营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纽带,通过全市5个文明实践中心、40个文明实践所、1700余个文明实践站打造起居民的精神驿站,更在《东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美德固化为法治标尺,为青少年的价值年轮刻下清晰刻度。
于社会熔炉,锻造红色精神脊梁
纪念碑前的誓言是血性的烙印,熔炉中的星火让不朽触手可及,于无声处铸就担当的脊梁。
4月4日,清明晨雾未散,东营区三里庄战斗纪念碑前,120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肃然伫立。洁白的菊花与胸前的红领巾交相辉映,凝成一片庄重的赤诚。讲解员李鹏辉的嗓音低沉而有力,穿透薄雾:“为在天亮前炸开围墙,侯登山以血肉之躯紧压炸药包,毅然拉响导火索……”少年的呼吸随着惊心动魄的讲述渐渐急促,仿佛置身烽火硝烟。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誓言响彻云霄,高举的右拳与纪念碑的深刻凿痕在晨光中定格——红色血脉的传承,在此刻完成了一场无声而炽烈的青春接力。
东营铺展的社会大课堂,处处皆是锻造脊梁的熔炉。近年来,东营市依托刘集支部旧址、《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等阵地资源,开发3条追寻红色印迹研学线路,让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延集支部史迹馆焕新升级,36块展板生动再现斗争历程,8处VR场景逼真还原历史现场,极大提升了参观的沉浸感与教育性。目前,全市拥有6家红色A级旅游景区,广饶封庙村、垦利胜利村、河口颐和新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跻身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星罗棋布的红色地标,正为全市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让红色基因融入他们的精神血脉,淬炼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脊梁。
当黄河口“国学小名士”的诵读声漫过校园,当社区书院的老照片唤醒奋斗记忆,当红色地标的星火点亮年轻眼眸——东营这片青春沃土上以家风启蒙、以校园塑形、以社会淬炼的文明之力,正汇聚成支撑城市未来、挺立民族希望的坚实脊梁。这脊梁在传承中生长,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砥砺,终将托举新时代的征帆,驶向星辰大海。(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