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中国人民大学:25个拔尖项目领航 ,“三新驱动”招生体系引领高等教育创新

央视网 06-25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赵婷婷做客央视网《名校之约》院校系列访谈,详细介绍人大2025年本科招生政策并深度解读这所知名学府的现代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助力广大考生读懂大学,了解专业。
  以人民为名 与时代同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引领+理工科突破"的学科建设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民为名、与时代共进的大学,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任务、第一动力、第一标准。学校系统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每一位学子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搭建更多自主探索的平台。
  亮点速览: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独树一帜,形成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哲学、政治学、中国史、信息资源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的优势学科集群。学校A+学科占比位列全国高校前三。
  人大的理工学科,分为数字科学、物质科学两大学科集群。学校统计学全国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顶尖,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全国最优水平,整体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同时,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快速发展,在量子计算、量子材料、密码科学等前沿领域不断实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突破。
  数字赋能教育新生态:中国人民大学"I-STAR"课程体系与AI4EDU专项行动引领教学变革
  数字化教育转型成果:
  一方面,学校紧盯技术前沿变革、加速学科跨域交叉,新设数十家教学科研机构,如苏州人工智能学院、智慧治理学院、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社会学院等院系,以及健康中国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极地与深海战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另一方面,学校全新构建"I-STAR"人工智能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开设一系列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新文科人工智能引论"等人工智能前沿课程和讲座,近百门"X+人工智能"专业课等,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与此同时,2025年建设AI4EDU专项行动,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主导的就是以智助教,学习重塑,实现AI可用,AI会用,AI善用,AI实用,AI应用。
  例如,2024秋季学期,学校开设"创研课程",首期"AI+"主题创研课产出涵盖"AI+经济""AI+法律"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学生主导、项目驱动、过程自主、质量严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成为创新主导者。
  开放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全球资源+本土特色"国际教育新生态
  学校提供汇聚全球、开放办学的国际交流平台,邀请世界顶级奖项获得者或学科领域世界顶级专家学者开设全英文讲座,为学生提供高端性、前沿性、国际性的教育资源。学校提供全球伙伴资源,截至2025年2月,学校已与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3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学校国际文化交流的人大培养特区中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其他招收本科生的学院性质相同,中法学院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高端人才,我校与法国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合作办学,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培养方案,可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法国国家本科文凭。硕士选择赴法方合作院校读研的,合格者可获法国国家硕士文凭。
  三新驱动·未来引领:中国人民大学2025招生培养体系全面升级
  2025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助力学生卓越成长,围绕这一中心,学校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可用三个"新"来概括,新专业、新项目、新培养,助力每个人大学子找到与时代同频的成长坐标。
  新专业:优势学科与前沿领域构筑培养高原--学校新增数据科学(统计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I与智慧治理)(苏州校区的智慧治理学院),以及数据计算及应用(智能科学、数据智能)(投档在强基计划)等前沿专业。
  新项目:25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铸就人才培养高峰
  13个拔尖人才班,专注基础学科,纵向深耕,培养原始创新"尖兵",致力于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拔尖人才班,涵盖文史哲、数据计算及应用强基计划,以及中国古典学拔尖班、严济慈物理学拔尖班、统计与数据科学拔尖班、图灵计算机拔尖班、新时代经济学拔尖班、生态经济拔尖班、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拔尖班、历史政治学拔尖班。
  该类项目,以高质量课程、高标准教材、高水平导师、高强度科研,打牢学科基础,实施严格训练,推进纵深培养,促进科教融汇。并配备一对一学术导师,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领域,接触开放性的科研平台,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培养过程中,厚基础、长周期、全过程选才鉴才,致力于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科技突破人才。
  9个创新人才班,打破学科壁垒,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1到100,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创新人才班包括:"经济学-数学"创新人才班、"金融学-数学"创新人才班、"财政学-数学"创新人才班、"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班、"涉外法治"创新人才班、"国民经济-数据科学"创新人才班、"智农"创新人才班、"新媒体与数据管理"创新人才班、"统计与国土治理"创新人才班。
  创新人才班,均为双学士学位项目,面向社会发展关键领域,推动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该类项目强调多领域知识、复合型思维、强实战能力,相关课程高度聚焦跨学科领域热点,设计真实话题场景,开展跨学科研究,并为学生配备业界导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3个战略人才班,精准聚焦国家战略领域人才急需,培养一批具备强实战能力的专精人才。即具备卓越实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尖端人才。具体包括:涉外法治战略人才班、国际新闻传播战略人才班、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战略人才班。本类项目主张"用中学、干中练",汇聚国内外、校内外优质资源,学界业界协同共研培养方案、共聘优质导师、共创实践项目,实施超常规培养。实务课程比例高,接受系统实务训练,并有机会赴世界高水平大学留学、科研机构访学或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实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3个拔尖人才班和9个创新人才班,全部面向高考直接投放招生计划;3个战略人才班入校后再进行选拔。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两实三高"为培养模式,将国家战略命题与行业真实需求融入高密度知识迭代、高强度五训体系、高频度实战淬炼,锻造直面未来的核心能力。
  新培养:以学为中心的教育革命构筑成长高地--构建以"I-STAR"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生态,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无时点分流、灵活的双选认证辅修制度、荣誉辅修项目打破学科壁垒,学生自主定义知识图谱,实现"一人一策"成长路径。
  总之,学校每年招生计划都非常优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A+学科密度全国前三,A类及以上的学科100%覆盖本科生招生专业。也就是说人民大学投放在各个省份,不管是历史类,还是物理类的招生计划,基本上都是A类学科为主。
  二是,学校有两类人才培养项目全部投放到高考中招生,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选择,你可以选择成为"厚才""实才"和"尖才"。
  三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各地考生,学校30支招生组队伍整装待发,致力于为全国学子提供最专业、最权威、最官方的志愿填报辅导。
  中国人民大学2025本科录取政策全解析:加分认定、专业分配与特殊要求
  【招生类型方面】学校普通本科层次的招生包括普通本科生和其他类型招生。其他类型包括强基计划、国家专项、高校专项(新路引航专项计划)、民委专项、外语类保送生、艺术类、内地西藏高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计划、新疆协作计划(民考汉)、港澳台侨生等。
  【全国性政策加分方面】投档时,在安排分省(区、市)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中,对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学校认可考生其中最高一项加分,且最高不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适用于强基计划招生。
  【投档方面】对于符合学校录取标准的考生,学校按照投档成绩排队顺序进行录取。高考改革省份投档考生须满足我校选考科目要求。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平行志愿同分排序细则进行录取;同分排序后仍完全相同的,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
  【进专业方面】确定录取专业时,不设置分数级差,考生分科类(或选考科目或首选科目组)按投档成绩排队,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平行志愿同分排序细则录取。
  所填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所填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体检要求方面】学校执行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艺术类绘画、设计学类专业要求非色盲。
  【语种方面】学校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只招收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中外语为英语语种的考生;法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英语或法语语种的考生。
  【口试方面】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或听说测试等,且成绩合格。外语类保送生无此项要求。
  【艺术类招生方面】学校艺术类在各省份艺术类平行志愿投档批次,按照分省分专业分科类招生计划进行择优录取。此外,绘画专业要求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须达到所在省份艺术类录取控制线,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成绩达到省级统考合格线且总分不低于满分的85%;设计学类专业要求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须达到生源所在省份相应的特殊类型招生最低控制分数线(西藏、新疆为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成绩达到省级统考合格线且总分不低于满分的80%。
  【转专业方面】学校提前批外语类专业(不含国家专项及安排在提前批录取的其他类型招生项目)、智慧治理学院及中法学院各专业录取的新生,入学后转专业范围限定为招生专业所在学院。学校提前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录取的新生入学后,转专业限定为上述两个专业。
  与国同行·向新而进: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以"五维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战略
  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至今已培育40.1万余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毕业生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姿态挺立时代潮头,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人大智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新时代,人民大学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发展前沿、经济社会态势、全球发展趋势,大力培养治国理政、学术领军、经世济民、科技突破、全球治理五类人才,让青春学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
  一是选择与时代共进的学术起点。人大依托厚实的教育实力,为毕业生搭建直通顶尖学术殿堂的高速通道。2024年本科生赴境内外一流大学升学深造实现质、量"双提升",国内升学本科毕业生超80%去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境外深造学生中,超60%去往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
  二是选择向多元领域奋进的职业通途。人大锚定国家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向国家重大战略、重要领域与重点行业输送优秀人才。在治国理政方向,人大2024届毕业生中,超过45%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公共服务事业贡献人大力量。在经世济民方向,有50%进入国内外头部企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突破方向,毕业生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就业人数逐年增长。在学术领军方向,超60%博士毕业生赴"双一流"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聚焦高端研究前沿,锚定未来创新高地。在全球治理方向,每年输送一批学子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以人大智慧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三是选择与家国同频的成长坐标。人大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始终体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体现在三个面向:
  "面向高处立":2024届毕业生超5成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超2成赴长江经济带城市就业,约10%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在区域建设和改革中勇当探路者。
  "面向新处闯":2024届毕业生超8成在一线和新一线等核心城市聚集,在金融中心、科创高地实现职业理想。
  "面向实处干":2024届毕业生约20%赴西部、基层地区就业,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展现实干担当。
  科学填报·筑梦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专家建议志愿填报的"三结合"黄金法则
  志愿填报是考生人生的重要抉择点,建议从三个维度科学决策:
  一是精准匹配:严格对照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统筹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战略需求选择专业方向;
  二是信息获取:认准官方渠道,以高校或考试院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点掌握:①投档规则与专业分配政策;②体检/语种等特殊要求;③转专业限制条款等。
  三是策略规划:提前进行职业倾向测评;关注"新工科""新文科"等国家人才需求方向;善用"相聚人大"小程序智能匹配功能;高考出分后参加各省招生组面对面咨询;获取个性化报考方案建议。
  寄语:育时代英才 谱家国华章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标杆和新兴理工科发展的创新引擎,中国人民大学在2025年招生季展现出三大鲜明特色:以25个拔尖项目为核心的"三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教育生态、以及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办学格局。这所诞生于延安烽火中的高等学府,始终将"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这里,厚重的学术传统与前沿的科技视野交织,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交融,为学子搭建起连接学术理想与时代使命的广阔舞台。
  更多招生资讯可通过"人大阳光招生"平台获取。祝愿所有考生在志愿填报中锚定理想,期待金秋九月与更多"复兴栋梁"相聚人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