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文遗 公交访古

中国交通报 06-25

福建泉州:定制专线化身“流动观景台”

柯馨 陈锦聪

当千年刺桐城遇见文旅新风潮,泉州公交以交旅创新模式,将城市脉络编织成流动的风景线,让碎片化景点在公交专线的牵引下,演绎出“一日阅尽千年泉城”的时空交响。

依托“多彩泉行”智慧出行平台,泉州匠心打造“海丝遗韵”“山海交响”“非遗探秘”等主题定制旅游专线,泉州公交串联起多个著名景点,游客可一键解锁“桥观落日+非遗手作”“登山访古+海洋探秘”等跨界玩法。

去年,古城观光电瓶车“小白约租”完成订单33.48万单,同比增长38.23%;承运客流突破89.76万人次,56.46%的增幅展现出“公交+文旅”的市场生命力。今年五一,泉州公交开通6条P+R+R(停车+接驳+二次接驳)定制免费接驳专线,让自驾游客在古城枢纽“无缝换乘”公交。古城道路狭窄,这一举措减轻古城内交通拥堵问题,也保护历史风貌。

10条旅游定制专线化身“流动观景台”,载着游客沿途赏鉴梧林古村落的红砖燕尾脊、蟳埔渔村的簪花围盛景。“我们载的不仅是游客,更是千年历史文化传承。”泉州铛铛车驾驶员陈戴云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2023年12月,首批2辆粉色双层巴士与12辆闽南红复古铛铛车惊艳出街,2024年新增52辆铛铛车成为古城靓丽风景线。新升级的复古铛铛车队伍,构建起覆盖古城核心区并延伸至崇武古城、安平桥等世遗点的4条旅游专线网络——铛铛车化身移动文化驿站,车尾“一车一景”微缩世遗模型,打造与泉州世遗之城相得益彰的最美流动窗口,20分钟车程如史册翻页,开元寺、南外宗正司、德济门遗址等世遗点尽收眼底,公交终成“以车辙丈量千年”的移动通游剧场。

泉州公交特色线路仿佛这座古城的“移动文化会客厅”,实现了“交通线”向“文化线”“消费线”的多元跃迁。

天津:一线一特色坐地铁游津城

孙艳丽

在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地下8.6米处,一道长21米、高2.1米的古城墙静卧于此,与地下飞驰的地铁列车形成时空交响……这就是位于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站内的明清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

日前,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文物展厅进入开放运营筹备阶段,这个承载着天津建城历史遗址展厅将成为市民了解城市起源、触摸历史记忆的文化新地标。

据了解,在地铁建设中进行地下城墙遗址原址原位的保护与展示,在全国尚属首例。站内即逛“地下博物馆”,出站步行5分钟可达古文化街,可听相声、体验非遗手作,打卡耳朵眼炸糕等老字号……现在,天津地铁东南角站周边已形成“古今交融、多维体验”的文旅消费生态圈。

天津轨道交通全网正以“一线一色一主题,一站一景一故事”的理念,将城市记忆融入每个空间,成为串联历史文化的黄金线路。围绕“坐地铁·游津城”主题,天津地铁梳理津城网红打卡景点,涵盖了博物馆、旅游街区、文化公园、文体场馆、购物中心等内容,编印形成《朝朝暮暮烟火人间》文化手册,标注地铁站点和周边景点介绍,让轨道交通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

天津地铁先后打造了“地铁研学基地”“跟着诗词游津城”主题打卡墙、乐园道“桥文化”主题空间、南翠屏“儿童主题车站”、成林道“趣地图”主题空间等地铁打卡点,让市民乘客直观感受地铁品牌和津派文化。天津地铁App中的“文化权益地图”,更是整合了沿线老字号、博物馆的专属优惠,实现“乘地铁、逛津城、享福利”的一站式体验。

地铁文物展厅的“文化锚点”,不仅让老城的历史可触可感,更以地铁流量为纽带,将非遗体验、现代消费、夜间经济串联成环,形成“看展—逛古街—品美食—购潮物”的消费闭环。


陕西西安:AI技术加持文物“讲”故事

张帆

在西安市5路公交车上,周朝的牛尊、秦朝的杜虎符、汉朝的鎏金铜蚕、唐朝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等文物展板依次展现,每件文物下方附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唤醒AI数字人讲解员。乘客王女士举着手机边听边感叹:“没想到坐公交还能学历史,孩子一直盯着展板问问题,这一路像上了堂生动的历史课!”车厢移动电视同步播放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馆藏文物,三彩骆驼载乐俑、皇后玉玺等都是镇馆之宝,高清影像吸引不少乘客驻足观看,一位外地游客兴奋地说:“这趟车把博物馆的文物变‘活’了,不用排队就能看珍宝,太适合我们时间紧的游客了!”。

日前,西安公交集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流动的博物馆”品牌线路正式上线。10条公交线路化身为移动历史文化长廊,串联大雁塔、钟楼、大唐芙蓉园等历史地标,将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珍贵文物“请进”车厢,让市民游客在公交出行中沉浸式感受千年文脉的流淌。这一举措受到不少市民游客的好评,临近暑假,也有不少家长做好攻略,想专程带孩子体验一下“流动博物馆”。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窗口,我们希望让文物走出展柜,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谢双双表示,此次合作不仅是展陈形式的创新,更通过AI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未来还将结合乘客反馈,动态更新车厢内容,让更多人主动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安公交集团服务稽查部副部长郭雪惟介绍,本次品牌线路筹备从车辆筛选到展板设计均经过精心打磨,最终选出10条途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规公交线路。

编后

近年来,文化遗产体验消费成为旅游热门选择,但规划一条文化遗产出行线路则并非易事。近年来,各地公共交通企业纷纷推出文旅专线、景区接驳线,有效提升文化遗产景区的可达性。随着市民出行需求的提升,线路逐渐从有到精,车辆也成为文化展示平台。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公众访问文化遗产的便利性和意愿,为文化遗产带来了持续的客流和关注度的同时也为公交发展提供新动能。

另一方面,发展公共交通也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一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目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或历史街区不能进行过于复杂的交通环境改造,因此在遗产地及缓冲区建立公共交通接驳枢纽,引导鼓励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参观,对保护文化遗产,维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有重要意义。

车轮滚滚,文脉不息。随着“流动的博物馆”穿行于往来西安的阡陌交通,千年历史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城市脉搏,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与文化对话的旅程。 池雨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