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大学生国补名额岂容“黄牛”牟利

中国青年报 06-24

谁能想到,大学生的国补名额正被“黄牛”盯上!据澎湃新闻近日报道,有“黄牛”以代购赚钱为诱饵拉大学生入群,利用他们的国补名额购买数码产品转卖牟利。2025年,国补政策全面升级,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被纳入补贴范围,最高补贴可达500元。“黄牛”利用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和经济压力,将惠民政策异化为牟利工具,此举无疑是对国家惠民初心的公然践踏!

国补资金本应流向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可大量补贴被“黄牛”违法套取,导致热门数码产品补贴名额一上线即被“黄牛”团伙抢光,而一些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则无缘优惠。另一方面,“黄牛”通过组织大学生批量使用国补名额购买补贴商品,之后以略高于补贴价的价格在市场抛售,人为制造了市场供需紧张的假象。原本用于惠民的补贴资金成为“黄牛”谋取私利的工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也破坏了行业良性发展生态。

国补是政府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黄牛”违法套取国家补贴,不仅削弱了政策资源的精准投放,长此以往也将严重损害提振消费政策的公信力。这种行为若不加以遏制,会形成恶劣的负面示范效应,诱使更多人效仿参与灰色交易,让真正需要政策扶持的群体失去依靠。

对于大学生来说,出让国补名额也是隐患重重。身份证是国家补贴申领及核销流程中的核心凭证,消费者需通过实名认证系统完成身份核验,方可生成有效的电子补贴资格条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因此,大学生切勿提供身份信息参与“黄牛”骗补行为,而且若因身份信息被滥用而卷入法律纠纷,未来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给升学和就业蒙上阴影。与此同时,大学生为了赚取百元佣金而泄露个人身份信息,也极易沦为电信诈骗、身份盗用的受害者。近期已有‌媒体报道多起大学生参与“国补代购”遭遇欺诈事件:学生垫付货款后遭遇卖家失联,本金难以追回;产品被偷梁换柱,但缺乏正规合同与支付凭证而陷入维权困境……

遏制“黄牛”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高校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普法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国补代购”的法律风险与危害;电商平台需升级技术监管,利用大数据识别异常订单,同时严格执行“送货上门+开箱激活”的流程,从物流端阻断“黄牛”转卖路径;监管部门更要利剑高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黄牛”倒卖国补产品行为严打,提高违法成本。只有各方联动,才能守护国补福利的公平与温度,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消费者,激发市场活力。

【责任编辑:王俊秀 袁瑞  编辑:郭艳丽】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