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谈 输液竟成“促销品” 医疗伦理情何以堪?

今晚报 06-23

  成都一诊所推出“50元输三天液”活动?6月21日,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网传图片属实,是在今年3月15日前后,诊所为做周年优惠活动放置的展板。经初步核实,当事人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发布医疗广告,涉嫌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我局已立案开展调查,对涉嫌违法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

  输液,本是一项有严格适应症和风险的医疗操作,是否输液、输多少液,关乎生命安全,不是儿戏。岂能如超市商品般打折促销、打包叫卖?网友直言:“治病不是逛超市,买一送一的套路用在输液上,这是在赌患者的命!”法律专家也指出,这类促销明显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法规明确禁止利用价格诱导非必要医疗消费,更禁止利用卫生技术人员作证明。诊所推出这种“骨折价”套餐,无非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试图用“价格战”吸引客流。尤其是一些小型诊所面临生存压力,便将医疗行为彻底商品化。部分患者或因经济困难被低价吸引,抱着“花小钱治大病”的心态,却忽视了潜在风险。

  有网友认为这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实惠”。然而,医疗服务绝非普通商品。在“50元三天”的打包价诱惑下,必要的医学评估流程必然被压缩,专业判断极易让位于利益驱动。类似将医疗行为庸俗化、功利化的乱象,早已屡见不鲜。昆明某诊所推出“普通感冒输液会员价68元”,广东湛江医院曾挂“庆祝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横幅,就在前不久,安徽合肥肥东县新开业诊所还打出了“输液半价”的促销横幅……从基层诊所的“价格肉搏”到某些医院的“庆功盛宴”,这些行为都严重背离了“医者仁心”的初心,践踏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神圣尊严。医疗的核心是救死扶伤,而非追逐利润。当医疗机构开始比拼“客流量”,当白衣天使沦为“推销员”,这不仅是本末倒置,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要遏制这股歪风,监管部门必须动真格。对违规医疗广告和诱导行为“零容忍”,加大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让铤而走险者付出代价。医疗机构自身更需加强自律,强化内部管理和职业操守教育,让医务人员时刻铭记患者健康至上。

  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而非逐利的工具。监管部门需要严格执法,医疗机构应坚守本分,患者也要保持理性。只有三方协同努力,才能刹住这股将医疗“促销化”的歪风,维护医疗伦理和行业尊严。否则,“50元输三天液”这样的闹剧会一再上演,最终损害医疗行业的信誉,更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评论员 宋学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