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晴晴
下午2点多,刚忙完高峰期配送任务的外卖小哥走进商圈附近的驿站,热乎的饭菜正等着他们;宽敞明亮的休息空间里,电动车换电池、维修清洗、充电休息、理发等服务一应俱全……一个个暖“新”驿站的建立,让曾经“漂泊”的新就业群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港湾。
这是淄博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淄博创新实施网约配送行业“安家工程”,让第三方服务商、运力合作企业配送站点在社区“安家”。这项工程有哪些亮点?新就业群体感受如何?近日,记者走近网约配送小哥群体,实地探访我市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经验和背后的故事。
暖“新”驿站
从歇脚地到温馨家
美团外卖小哥王恩龙,是张店区和平街道城中社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暖“新”驿站的常客。没有送单任务的时候,他就喜欢来这里,电动车可以换电池、手机可以充电,驿站还有一架钢琴,学过音乐的他偶尔会弹琴放松一下。
外卖跑单4年多,王恩龙一直奔波在路上。以前,天气热就在大树底下靠一会儿,天冷了就到附近银行服务站点歇脚。“心里不踏实,担心影响别人工作。现在好了,累了就进驿站,这是我们小哥自己的家。”
城中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晓晨告诉记者,辖区靠近淄博万象汇等11处商圈,仅这里每天活跃的骑手就有500多名,过去也在周边设置了一些服务站点,但普遍存在服务不精准、小哥不爱进、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在市区党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社区深入摸排新就业群体诉求,创新“党建引领、市场运营、专业服务”的服务模式,通过以场地换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到社区“安家”,专业化运营驿站。
服务驿站里都有啥?记者在城中社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暖“新”驿站看到,这里功能齐全,院子里立着电动车智能换电柜,提供租车、买车、充电换电、检查维修、清洗保养、24小时道路救援等10余项服务。
室内设有休息座椅和自助售卖机,售卖物品价格都低于市面物价;驿站设有工作人员办公室及共享会议室;墙上展示着各类暖心活动照片,驿站由第三方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全年对外开放。
聚焦生活需求,社区食堂为小哥推出8元错峰套餐,并在驿站开设“暖心小厨”,可以自己做饭吃。社区还帮着整合闲置房间、摸排周边低价房源,推出小哥公寓,解决他们的“一张床、一间房”需求。
张店区的外卖小哥汤勇强负责万象汇周边商圈的配送,曾经令他最头疼的就是车辆遇到故障,因此他对暖“新”驿站提供的及时服务深有感触:“以前修车特别耽误时间,光是等待救援就要耗掉一个高峰期,得少跑20单。现在驿站就在配送区域附近,哪怕是推车过来修,也比原来等救援快得多。”
“去年7月,驿站正式对外开放。社区精心组织‘单王’分享会、技能培训会等多样化的沙龙活动,张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提供职业介绍与技能培训服务;社区与周边26家友好商家紧密合作,为小哥带来丰富多样的优惠服务;“三八”妇女节期间,携手妇联并与商家联动,为小哥献上爱心礼包。”刘晓晨介绍,依托党建引领和区域共建机制,多家党建联建共建单位的优质资源在此汇聚,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个驿站,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小哥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搭建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
主动服务
从“等上门”到“送上门”
建好服务阵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服务更精准有效?淄川区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虽然淄川商业区相对集中,小哥数量不及张店城区,但他们的需求同样迫切。淄川区选择主动出击,深入调研摸清新就业群体的实际困难需求,将服务送到他们心坎上。
6月17日上午9点40分,淄川区松龄路街道塔寺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后院一派繁忙景象。“饿了么”骑士驿站淄城路站二组组长司书林,正在为33位网约配送员召开晨会。
“五年前,团队仅有30余人,每天挤在路边的小屋前开会,甚至连停车的地方都找不到。”司书林回忆,后来团队规模扩大至六七十人,尽管搬进了上下两层的办公室,但开会依然只能在路边勉强应付。如今,百人团队迁入社区后院,不仅拥有了宽敞的空间,而且靠近商业街,配送效率显著提升,大家对即将到来的暑期外卖高峰充满信心。
这一转变源于淄川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创新实践。工作人员郭一洁介绍,自2024年9月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该部门迅速行动,对全区5个网约配送站点及450余名骑手进行了系统调研。
“淄川区各个配送站点体量较小,先期对接的几家第三方运营企业入驻意愿不强,只能另辟蹊径。”郭一洁坦言。
面对初期沟通不畅的情况,淄川区委社会工作部从最繁华的松龄路、通济街和SM商圈入手,联合周边社区共同服务小哥。政府当好“红娘”,先调研需求再对接资源,很快便有了成效——去年底帮助淄川区两家美团站点完成搬迁。
随后,淄川区又精准对接塔寺巷社区,利用其闲置房屋多、党群资源丰富等优势,为站点“安家”。他们不仅让“饿了么”骑士驿站淄城路站等站点有了更宽敞舒适的办公休息空间、安全停车地点,还引入第三方服务商鑫梦锂电建立“站点+服务商”模式,提供修车租车、换电休息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盘活闲置空间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和美家厨”,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为外卖小哥提供优惠延时就餐服务,解决“一餐饭”难题。
在SM商圈,一排崭新的集装箱式“骑手驿站”格外醒目。这个集休息区、换电站、淋浴间于一体的服务空间,不仅解决外卖小哥停车难、休息难等问题,时尚外观更成为商圈新景观。
“这环境太棒了。”入行一年的外卖小哥张健铭兴奋地说。站点调整后,他的日均接单量从40单跃升至60单。“以前风吹日晒没地方休息,现在有了‘家’,干活更有劲了。”他脸上洋溢着笑容。
困扰行业已久的“进门难”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有的小区不让骑车进,送到最里面那户,跑着也要10分钟……”这个曾经让外卖小哥头疼的问题,现在通过社区协调得到了改善。
美团东站站长王涛介绍说,现在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找社区求助协调,允许外卖小哥骑车进入的小区越来越多了,有的小区还专门配置了中转自行车、低速电动车,减少了他们的平均配送时间,投诉率也明显下降。
“我们从服务切入,从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入手。”郭一洁道出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她说,通过在每个站点安排社区联络人,建立诉求表达“直通车”,形成了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淄川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关怀与温度。网约配送群体享受到关爱服务、获得了情感认同,配送站点改善了工作环境、共享了阵地资源,街道社区盘活了闲置资源、增加了公共收益,构建起镇街社区、配送站点、网约配送群体多方共享共赢的“骑手生态圈”。
目前,淄川区、高青县、沂源县已有9个网约配送站点在社区“安家”,“安家工程”做法正在全市推广。6月9日至13日,推进全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在济南举办,研讨班设置现场教学环节,淄博市网约配送行业“安家工程”有关做法被列为工作现场教学内容,全省研讨班学员对我市在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双向赋能
小哥变身基层治理生力军
从“城市过客”到融入城市,需要纽带和桥梁。如何推动实现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快递外卖小哥熟悉片区情况,是最天然的网格员。”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二科科长武文涛介绍,社区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志愿服务,引导小哥参与文明创建、政策宣传等活动,各社区建立的新就业群体志愿微信群,成为发布服务项目、对接需求的重要渠道。
在淄博高新区银泰城社区,“城市星光·流动应急救援队”的外卖小哥张文强分享了一个暖心故事:“有次在朋友圈看到寻人启事,我们几个骑手立即分头寻找。2个半小时后,终于传来老人被找到的消息。”外卖小哥纪运动也回忆道:“去年有一天刮大风,我看到一位老人的三轮车被倒下的树砸中,当时周围只有我自己,我赶紧上前帮忙挪开倒伏树,把老人扶了起来。”
这些看似平常的善举,正是淄博“小巷骑兵”日常工作的缩影。如今,一支支由外卖小哥组成的反诈宣传队、志愿服务队、隐患排查队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发挥走街串巷、熟悉楼宇的职业优势,成为城市的“移动探头”和“流动哨兵”,在突发事件报告、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参与这些活动后,我感觉与城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王恩龙介绍,他凭借自己擅长修手机的技能,常在驿站为其他骑手排忧解难,还积极投身于社区组织的为孤寡老人送药等服务活动。“我们不仅在接受关爱,也在努力回馈社会。”
和平街道的“骑手帮帮团”已成为社区应急服务的重要力量。刘晓晨介绍:“无论是防汛值守、扫雪除冰,还是为老人送药,只要在群里发布需求,骑手们都会积极响应。”
这种双向奔赴让新就业群体找到了归属感。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有数十名新就业群体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关爱和引导,他们正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新力量。”武文涛表示。
新就业群体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共享者,“安家工程”为推动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未来的发展,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吕红星表示:“我们将围绕如何把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把这个模式向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延伸,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更多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手段提供精准服务,构建多元友好、双向奔赴的良好生态。”
编辑:孙鹏
审核:李子亭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