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真能当钱用!武汉这个区的农民可用信用贷款100万元

极目新闻 06-05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韩俊 刘海东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好名声’真能当钱用。”6月5日,接过农业部门干部送上的宣传折页,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村民王师傅说,他将尽快提交申请,争取拿到贷款用于自己的大棚“扩容”。

当天,武汉市“信用赋能 金融惠农 共谱乡村振兴路”信用助农行动启动仪式暨“两农信用贷”首发仪式在黄陂区王家河街道唐刘甲村举行,极目新闻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武汉市将在黄陂区先行推出“两农信用贷”,银行机构可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个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分别最高可达100万元、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在当天的活动现场,4家企业与武汉农商行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授信3540万元。

“建大棚、买农机、扩规模,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想去银行贷款,却常因缺抵押、缺担保、信用不对称被卡脖子。”武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信用已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金钥匙,作为农业主体的第二张身份证,它能把口碑、信誉转化为资产。

据介绍,有关部门将尽快归集农业系统以及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的数据,完成首批300家经营主体的信用画像,这笔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仅凭信用评级获得。

贷款额度如何确定?据介绍,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农民的个人信用价值从14个具体指标来计算,通过评估模型将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授信额度,农民个人能够获得不超过100万元的信用贷款,农村经营组织可获得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将农户的诚信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应用的信贷资源,正在逐步实现。据介绍,该信用价值评估模型已与各银行机构的行内授信体系深度融合。

“比如,农户的农药采购记录、合作社订单履约率等海量碎片化数据,都将是信用画像的内容来源。”武汉农商行是武汉唯一一家“两农信用贷”试点合作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农民通过手机填写申报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等级,实现对涉农经营主体的精准画像和差异化授信,动态匹配涉农主体信用额度,“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跟进处理,申请、授信、审批等整个过程农民无需跑腿,申请通过后,即可直接到银行网点提款。”

签约企业、武汉天健农业董事长杜德利说,这笔贷款很及时,将借助贷款进一步明晰发展蓝图:除了生猪产业、水产产业外,还将建设独具特色的水产田园综合体,打造又一张靓丽名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