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洁清
为及时有效监测企业在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风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通过壹点智库品牌大数据平台,定期跟踪、监测和评价A股上市公司的ESG风险,并进行重点报道。
5月12日-5月18日,本周有1225家A股上市企业被央媒省媒报道过敏感信息。与上周相比,敏感信息量下降的有765家,信息量增加的有903家。
本期ESG风险敏感信息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管控、合规经营、风险管理、商业道德等问题。从ESG层面分析,主要涉及社会(S)、治理(G)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供港壹号”牛奶实际未供应香港
近日,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因旗下“供港壹号”盒装牛奶实际未供应香港,被消费者和媒体质疑存在商标注册擦边球行为。据《中国消费者》报道,多位消费者投诉称,产品包装显著标注“供港壹号”字样,但客服明确表示该产品是201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推出的纪念版包装,目前并未供应香港市场。
记者在各大网购平台搜索后发现,目前中国内地售卖的“供港壹号牛奶”存在两种包装形式。一种带有“TM”标记,为“供港TM”商标;另一种则是“供港壹号®”商标。其中,“TM”标记表明该商标正处于申请注册阶段,或是已提交注册申请但尚未获批,不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认可。经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记录显示,仅有“供港壹号”商标状态为“注册商标”,其专用期限为2018年02月07日至2028年02月06日。
据界面新闻报道,5月19日,晨光乳业总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供港壹号产品有在香港售卖,但未明确在何渠道售卖。搜索香港主流超市惠康、百佳等线上渠道,未发现供港壹号有售。品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在2024年9月对消费者的回复是,“品牌有奶源供港的历史,几个月后会有产品在香港上市”。由此可见,品牌方虽称产品在香港有售,但实际情况是并未进入主流渠道,和大众意义所理解的“供港”存在一定差距。
晨光乳业官网显示,其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最大鲜奶出口企业”,并称发展历程中曾向香港供应鲜奶。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信息显示,该公司自2014年起多次申请“供港”系列商标,仅“供港壹号”注册成功,覆盖牛奶、肉制品等商品。尽管商标注册合规,但消费者普遍认为“供港”二字易与“供应香港”直接关联,存在误导风险。
在乳制品领域,香港与内地的产品标准差异,不少消费者将“供港”标签与“更高品质”直接关联。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品安全中心《香港入口奶类及奶类饮品指引》,奶类产品输入香港需先取得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批准,并提交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生产用水等多项检测报告(涵盖大肠菌群、游离剩余氯等指标),且两地在蛋白质含量、菌落数量等标准上存在差异。这一背景下,“供港”字样客观上成为部分企业暗示产品品质优势的营销符号。
商标“擦边球”并非个例
此前,千禾味业的“千禾0”酱油也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3月20日,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027.SH)官方微博@千禾味业发布沟通说明,称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该商标设立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然而,由于千禾味业长期以零添加剂作为卖点,此次事件仍引来消费者质疑。
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壹号土猪”同样陷入商标争议。有网友质疑“壹号土猪”销售普通猪肉而非土猪肉,称“壹号土”商标加“猪”让人混淆。3月27日,壹号食品公司总裁黎小兵表示,“壹号土”是公司2009年就已申请注册的商标,该商标也应用在“壹号土”鸡、“壹号土”鸡蛋等产品上,近年来,壹号食品公司的猪肉产品基本全部使用了“壹号土猪”图形标识,他们从卖猪肉的第一天开始,卖的就是土猪肉,不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
蹭“供港”热度,商标申请频被驳回
“供港”二字的商业价值催生出商标注册热潮。据《南方都市报》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网显示,涉及“供港菜”“供港生鲜”等关键词的商标申请达123件,但多数被驳回。其中,温氏股份(300498.SZ)旗下广东温氏乳业申请的“温氏供港”“供港品质点滴安心”等商标均未成功。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晨光乳业诉温氏集团商标侵权案:温氏产品包装使用“供港鲜牛奶制造”字样,被晨光乳业指控侵权。温氏以“供港”易误导公众为由申请商标无效,商评委裁定支持,但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认定“供港”非中文固有词汇,不易引发质量或产地误认,驳回温氏再审请求。
消费者通常会对带有特定关键词的商标产生品质、来源等方面的联想:“供港”字样易让人将产品与香港市场的高标准、高质量挂钩;“0添加”则会引发“更健康”的消费联想;“土”字标签往往暗示自然、环保的养殖或生产方式。不少企业正是精准捕捉到这种消费心理,通过商标的文字游戏吸引消费者关注,无形之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0添加”等擦边商标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监管层面已启动政策调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于3月27日明确要求,食品行业不得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不过,如何进一步规范商标注册环节的误导性设计,从源头遏制“打擦边球”的营销行为,仍是亟待破解的治理课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