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种名为“烟卡”的游戏在中小学生中悄然流行。
“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学生们把各种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
双手合拢,以空掌心击拍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会根据香烟价格将“烟卡”分为不同等级,一些孩子已经熟知香烟的“档次”和价格。
学生家长李女士很苦恼,她表示,现在孩子非常沉迷“烟卡”,见到谁都会要。
不久前,四川成都的蒋先生发现孩子和同学玩起了“烟卡”,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烟卡”,孩子在路上到处捡拾,蒋先生用手机记录了孩子的这一行为。
学生家长蒋先生表示,因为自己本身不抽烟,然后他现在对烟的了解比我还更清楚,就知道什么烟更贵。贵的烟,那个烟壳折出来就更体现什么东西,跟同学开始攀比起来了。
“烟卡”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沉迷、攀比的情况,并非个案。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小学生都表示,好的“烟卡”要相等才能玩,比如“和天下”“中华”(烟卡)能一块玩儿,不然就会“亏”得很惨。
由于沉迷寻找昂贵的烟盒,有的孩子甚至不惜去垃圾堆捡拾。
一位喜欢玩“烟卡”的小学生向记者表示,上一次看见有个小孩在那扒垃圾桶,结果他在垃圾桶里捡到了3个“泰山(烟盒)”、1个“中华(烟盒)”。
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为了贵“烟卡”误入歧途。
今年7月在四川某地,就有6名未成年人为了获取“烟卡”,悄悄潜入当地的一家商户中,盗窃了6万余元的高档香烟。
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是烟盒的一部分。
看似简单的烟卡游戏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危害。
不少家长反映,“烟卡”的风靡,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误导吸烟行为:“烟卡”取材于真实香烟,容易让孩子们误以为吸烟是一种正常、普遍的行为。这种误导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尝试真正的吸烟。
损害身体健康:虽然“烟卡”本身不含烟草成分,但长期模仿吸烟行为可能导致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此外,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会误食“烟卡”上的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
卫生情况堪忧:不难发现,一夜之间孩子们都变成低头族了,他们连走路时都不放过寻找大人丢弃的烟盒的机会!更有甚者,直接翻找垃圾桶,烟卡卫生程度自然不可想象,其所连带的种种病毒会轻易感染孩子,并且会快速蔓延开来。而且很多孩子一下课就跪坐或趴在地上与同学进行拍“烟卡”游戏,不卫生、不文明。
影响心理健康:“烟卡”的流行可能让孩子们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攀比等不良情绪。一些孩子为了拥有更多的“烟卡”或更独特的“烟卡”款式,可能会产生过度消费和浪费的行为。
诱导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可能会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的“烟卡”。这些产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烟卡”还可能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对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削弱学习能力:过度沉迷于“烟卡”的收集和玩耍,可能让孩子们忽视学习和兴趣的培养。这种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今年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印发专项治理通知,要求各地烟草专卖局要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便利店、超市、文体用品店等向未成年人售卖烟盒、“烟卡”等物品的行为进行劝阻。
甘肃、湖南、山东等多地教育部门先后发出倡议,呼吁学生群体抵制“烟卡”。
然而记者发现,“烟卡”的销售流通并未受到多少影响。目前,网购平台成为“烟卡”主要销售渠道。
记者发现,一些网络店铺显示烟卡销量过万,不少商品还标注着“正版原厂真卡”“孩子最爱”等字眼,有的店铺还打出了“培养社交能力”等宣传语。
据了解,尽管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卡”,但从现有的《广告法》《烟草专卖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可以看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草制品的危害是全社会的共识。
专家表示,防范“烟卡”隐患,也需要多方达成共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各个学校要严格实施对学生这种禁烟的一些规定,学生不要接触烟和烟的产品。
第二个对相关的商家,如果是有明显对未成年人的这样一种销售或者炒作,监管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管。对在互联网上去炒作这样一些产品的,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去炒作这样一些产品的,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作为家长,如何在家庭的角度来正确引导孩子?
加强安全教育
家长要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并引导其了解“烟卡”游戏成瘾的危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能力,让孩子主动远离“烟卡”游戏,自觉做到不收集、不攀比、不玩耍。
坚持以身作则
家长要提高对“烟卡”的警惕,充分认识“烟卡”游戏存在的风险隐患,莫把“烟卡”游戏当作孩子童年玩耍、融入集体的契机。不主动提供“烟卡”,不在孩子面前吸烟。
做好安全监管
日常生活中,请家长监管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带“烟卡”进校园。同时,家中的废旧烟盒应当立即销毁,不给孩子接触烟盒的机会。
积极配合教育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们切实承担起监护职责,全力支持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教育孩子远离收集香烟盒制作“烟卡”及参与“拍烟卡”游戏的不良行为。
加强陪伴成长
倡导家长朋友尽可能放下手机,减少屏幕时间,全情投入家庭生活,精心规划与孩子共处的闲暇时光,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有益活动,增进亲子互动与对话,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营造无烟环境
市民应在各类公共场所不吸烟,主动参与禁烟、控烟活动,对于在公共场所有吸烟和乱扔烟蒂行为的人进行友好的提醒和劝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央视新闻、山东台、澎湃新闻、健康中国、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