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时节|霜降时节见秋实,博物馆里探寻山东大地的农耕文明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2-10-23 12.5万

记者 郑珂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滕州市博物馆出品的“华彩时节”系列情景短视频第八集今日播出。滕州,一座鲁南古城,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在这里发祥,山东大地步入农耕文明。正是秋高气爽时,跟随齐鲁壹点记者郑珂与滕州市博物馆刘慧探寻山东大地的农耕文明。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小透透不如外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霜降时节的大自然,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秋花、秋叶、秋水,此时秋色正斑斓,硕果累累,橘红色当然是对霜降的最好色彩诠释。

滕州历史悠久。北辛文化是1964年在滕州市官桥镇背北辛村做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它是海岱文化脉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北辛遗址多位于临近低山丘陵的平原地带,土壤肥沃,便于粮食作物生长,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是北辛先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是定居生活的保障。磨制生产工具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北辛先民的社会生产力。考古发掘的北辛文化窖穴中,还有积存的碳化谷物,厚度达15-20厘米,是当时人们砌筑的储粮仓囤。其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径长40-60厘米,深度一般在150厘米上下。由此可以看出,7000多年前先民在原始农业生产中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耕耘、播种、收割、脱粒等工具,具备了较完备的生产工序,可能已经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模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锄耕农业,并成为先民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了原始农业已经初具规模,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作为滕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陶盖鼎,正出自北辛文化时期。它由盖、腹、足三部分组成,腹部可以盛放食物,足部可以生活稳固。 这件文物是北辛时期非常罕见的带有盖子的陶器,一般人们把收获的农作物放在器物腹部内,下面生火,最早的用途就是作为锅来使用的。当时的先民非常聪明,设计的盖子,为了防止食物变凉,特意设计了盖子,起到保温的左右。

“华彩时节”系列情景短视频第八集将通过齐鲁壹点客户端、齐鲁晚报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学习强国、百度、网易、新浪、今日头条平台同步推送,敬请观看。

责任编辑:郑珂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