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日子|网格员赵莹:最后一厘米的幸福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2-03-08 1.7万
编者按:
风雨兼程,追梦圆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
风鹏正举,砥砺奋进。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22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蹲点社区新生活、聚焦个体工商户、关注慢性病群体康复之路……从我们的小日子里感悟时代发展脉搏。站在新的起点,抖擞精神再出发,接续奋斗向未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张志远 张小雨 吴佳 海报设计 许晨
赵莹是济南第一批“入格”的人。从2020年5月开始,他和近900名网格员一起,成为串联起这个城市政府和百姓的“最后一厘米”。
这个新诞生的角色,正在给社区百姓生活带来诸多化学反应。比如,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大事小事,身边就有一个可以找的“政府的人”。

老毛和小毛
9点半,赵莹准点来到山东艺术学院门卫处,来拿一袋子社区百姓捐的衣服。这天上午,他要带网格内一对残疾人父子去洗澡。
“上老毛家去。”走在山艺大院里,没人不认识赵莹,走一路,打一路招呼:骑着自行车去买书的老师,牵着狗的中年女性,留着长发穿着时髦出来跑步的艺术家……每个人在经过赵莹时都会跟他聊几句,话题熟稔得像他们几个小时前刚见过。
“老毛家好点了?”在小操场锻炼的老人问他。
“好点了,这不带着他俩去洗澡。”赵莹边快步走边回答。
“好啊,好啊,亏你照顾他们了。”老人点着头说。
山艺大院里都知道老毛和小毛。小毛今年36岁,因为得病长期头脑不清醒,老毛在妻子去世后患上老年痴呆,也再照顾不了儿子。2020年,赵莹作为网格员上岗后,第一次去老毛家走访吓了一大跳——买回家一袋袋的蔬菜没做,都烂成泥了,几乎插不下脚,餐桌上不知何时做的饭已经发霉成“化石”状,阳台上全是老毛捡来的各种木柴,一个火星整个屋子可能就着了。
赵莹带着一群青年志愿者打扫了卫生,给父子俩理了头发,清理了木柴。从那以后,赵莹三天两头过来,还跟网格里的一家宾馆说好,每个月带父子俩来洗澡。
“大鹏开门。”赵莹站在门口喊小毛,门很快开了,父子俩呆呆地站在屋里。赵莹招呼他们穿外衣出门,客厅的墙上,用水笔写着“赵莹”和他的电话。

老毛家的墙上,赵莹写下了自己的电话方便他们随时联系
洗澡的璞怡宾馆距离老毛和小毛的家只有5分钟路程。老板李征,早早打开给他们“专用”的一间房,等着这对父子——赵莹第一次找他参与这件“公益”,这位30岁的青年很爽快就答应了。“他(赵莹)一直很热心,疫情期间跟我们对接很多事,很随和认真。”
宾馆里,赵莹整理热心居民们捐赠给老毛和小毛的衣服
阳光很好,室内温度不低,但脱衣服之前,赵莹还是把空调打开了。“好好洗,洗干净了哈。”父子俩进入卫生间,赵莹开始在床上边念叨边搭配大家给他们准备的衣服:“秋衣、秋裤、外套、裤子……”颜色深的外套给老毛,颜色浅的外套和时髦的裤子给小毛,袜子和鞋子更是热心居民专门给父子俩买的崭新的。两身衣服搭配好,赵莹满意地点头。
洗完澡,他还得带着父子俩去解决长期吃饭问题。这两天,赵莹联系了网格里的一家黄焖鸡米饭,每天给父子俩准备饭菜,然后他来取了送到老毛家里。
“这是做好事,我们肯定乐意。”黄焖鸡米饭店里,女老板王萍笑着立下保证:“米饭每顿我们都算送的,然后每顿给多放不同的蔬菜,不重样,防止他们吃烦了。”
拎着黄焖鸡米饭出门,赵莹带着穿一身新衣服的老毛、小毛走在人行道上,风已经微微有点春意了。
洗完澡,赵莹和老毛小毛走在回家路上
“无处不在”的网格员
赵莹的“网格员公示牌”贴在山艺每栋楼的楼道里——照片上,一个穿着蓝色标准工装的小伙子双臂交叉抱胸,然后是姓名、电话、职责。
职责部分很能传达出这个新职业的定位:“采集基础信息”“协调各方关系”“巡查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管的远远不止这些。

文东社区山艺大院“网格”的每栋楼都贴着赵莹的网格员公示牌
赵莹当上网格员,还是因为疫情。2020年1月,因为疫情在家老实待着的赵莹,想起社区可能需要志愿者,就主动找到居委会。其后4个月时间,他每天帮着居委会巡查各小区防控,做信息登记,忙碌而充实。
到了5月,历下区开始招收济南第一批网格员,居委会想到了赵莹。最终,他以统考文东社区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
什么是网格员?快两年后,赵莹越来越明白了,用他的话说,以前城市被划分为一个个社区,社区有居委会,现在更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网格”。网格员就在这更小的“格子”里跟老百姓打交道,统计百姓信息,传达政府政策,帮老百姓解决大事小事,调节关系,是传声筒、润滑剂,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厘米”,更是百姓“娘家人”。

刚过去的雷锋日社区公益活动现场,赵莹在帮居民们磨菜刀
赵莹这个“娘家人”做的很尽心。
三号楼一楼住了两个80多岁的老人,被一件事困扰了三年——楼上4层楼共8台空调一到夏天,排水管的水就沥沥拉拉全流到老人院子里,因为长期潮湿地上长满青苔,老人进出提心吊胆。赵莹来了,挨家挨户跑,说明了老人的情况,最后每户出了220元钱,赵莹找来师傅将每户的空调排水管接到污水管上,自此之后,老人小院里滴答一夏天的情况再也不见了。
困扰了一楼老人许久的空调管漏水问题被解决了
这算小事,还有大事,比如老楼的电梯。作为老年人居多的小区,电梯几乎是刚需。但6号楼的几个单元,商量了好多年都通不过,难度大——有的怕电梯反光,有的担心噪音大或楼上升值自家贬值……赵莹和文东街道文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光丽一起跟大家挨个商量,找不到人的一遍遍打电话,一个个把大家担心的问题解决,跑断腿、磨破嘴,最终,电梯也建起来了。
走在山艺大院,有位6号楼的老人对着外来的记者,指着蓝色玻璃电梯,一脸骄傲:“网格员帮我们建的。”

小区里新建的电梯
还有人感受到更多的变化,有人开玩笑,“这条鲶鱼进了这个院”,小区里的居民都更活跃了,关系也好像更近了一些。
一户居民因为一面窗台上的镜子多年对对面的住户心生不满,赵莹上了一次门就解开了双方哭笑不得的误解;为了让院里一些高龄外出不便的老人能互相见个面,赵莹挨家挨户跑,把老艺术家们的节目挨个录下来,编辑成一台老年人晚会,线上发布给大家看;夏天的时候,他和社区组织家长们参加亲子运动会,让邻里们有机会在一起活动交流……
“有事找赵莹。”已经成了这个院里很多人的口头禅。老人急病,下水道堵塞,建筑违章……甚至有人看了一个科普视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外地出了个政策想知道济南有没有……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给他打个电话。
山艺大院的人都知道,赵莹绝对“找得到”,如果不在哪个住户家里,就在老百姓最多的小操场那儿。每天从早到晚,家长们抱着孩子在这晒太阳,老人们在这锻炼,网格员赵莹就在他们中间。
“为人民服务”的幸福感
“你找赵莹啊,他可太好了。”零下几度,包裹得严严实实遛狗的老人,听说我们来找赵莹,在风口里滔滔不绝说了10分钟。“上次门口有老人在公交站台摔倒,赵莹听说了就冲过去了,跟另一个网格员把老人送到医院;这个院一个80多的老人,手术后不方便去医院换药,赵莹就挨个医院联系人家上门帮忙。”
“我儿子干编导的,我跟他说以后专门写网格员的电视电影。”走几步,又有一位老人这样说。
刘光丽也感受到老百姓这种认同感。
“咱们之前也走访,但是限于人力不足和业务工作的羁绊,肯定没那么细。网格员这一角色让我们说了很多年的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了实处,为民服务的面更广了。”在刘光丽看来,对老百姓来说,打通的这“最后一厘米”让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有了更多的亲近感和幸福感。“以前咱们处理个事,比方安个东西,安了就完了,现在还会去家里听听感受,聊一聊。”
虎年春节,有居民自费买了十本台历,专门送到文化东路社区居委会。平日里,也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经常往社区送水果、零食。
赵莹开车运送防疫物资
赵莹也觉得人生有了新的幸福感。这位疫情期间做了4个月公益志愿者、献血超过99次的青年,在一份职业里更多地实现了帮助他人的愿望。而作为反馈,人人都信任他,很多老人有事第一时间不是打给子女而是打给他,这给了他一种成就感。
他这份职业和付出还影响到了孩子。他在小区里组织成立了“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自己上初中的大女儿也加入其中,是参加志愿服务最多的孩子。
如今,一说起老爸,女儿就很自豪,写作文的时候也会把老爸写进去。
2021年济南下第一场大雪的时候,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赵莹就出来扫雪了——南院有个背阴地儿,以前经常有老人雪后在这里滑倒。扫了一阵子,雪停了,赵莹开始发朋友圈,号召更多人来参与。不一会儿,一群穿志愿者红马甲的孩子们就出现了。
女儿看到了这一幕,当老师布置命题作文《花开不只在春天》的时候,他就写了这场雪。
“当看到大家都穿着志愿者的衣服扫雪时,就像冬天盛开的花一样,红得耀眼。”
赵莹还有个5岁的小女儿,在她出生不久就被诊断为罕见的恶性儿童癌症“软黄囊瘤”,当年山东有三个孩子在天津肿瘤医院治疗,除了赵莹的小女儿,另外两个全都去世了。
赵莹一直记得,家里最难的时候,文东社区摸排到他家,帮他给孩子申请了大病保险,每到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社区也会给孩子发救助金、送礼物。某种意义上,小女儿就像一份一直提醒他做好这份工作的初心。
“为人民服务真得特别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赵莹说出这句话。在他的童年时代,经常见到这句话出现在小区的墙上、电视上、宣传画册里,他做过印刷工人、司机,开过店,但到今天,这份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责任编辑:吴佳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