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政•跟总书记下团组②|念兹在兹,这个“国之大者”为何总让总书记牵挂

观政 2022-03-07 8.7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杜亚慧 发自北京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联组会上,总书记再次就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作出重要指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看

联组会上,总书记指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这背后,是总书记长期以来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015年2月10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

2018年金秋九月,总书记考察黑龙江,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台前,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20年7月22日,在吉林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前年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我来看看玉米。”玉米地头,总书记谈及此行初衷。

2021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直接走到了大豆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勉励大家。

……

总书记念兹在兹,迅速转化成各地的实际行动。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效显著,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2021年,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

一个几十年前的质朴心愿

总书记牵挂粮食安全背后,是深深的为民情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几十年来,乡亲们能“经常吃上肉”的质朴心愿,总书记一直惦念在心。如今,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端牢饭碗,国富民强。在今年全国两会5日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影响,大家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能不能做到?唐仁健的回答颇有底气,他说,目前我们粮食供给的总量充裕,今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饭碗越端越稳、越吃越好。”

底气的基础是久久为功。正如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指出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要在耕地红线、种源安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积极推进,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不是我们困难的时候才搞‘双循环’,就是平时,‘双循环’也是最稳定、最可靠的经济布局。” 联组会上,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安不忘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责任编辑:王冰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